营造精神之塔(陈思和文集)(精)/学人文库
作者简介
陈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专著《巴金论稿》(与李辉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顾和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世纪中国文学论》(韩译本)、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鸣风雨》、《犬耕集》、《写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录》;选集《陈思和自选集》、《还原民间》、《黑水斋漫笔》、《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对话集《夏天的审美触角》、《理解九十年代》等。其中,《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一等奖;《陈思和自选集》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著作一等奖。参与发起“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寻思”等知识分子话题讨论,并参与策划“火凤凰”系列图书。
内容简介
既然我在主编这套小说年度选之先已经放弃了对 时代性、真实性的追求,那就不如明确声明,在这部 选本里我只想和我的朋友探索一个使我们感兴趣的问 题: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的多种可能性是否存在?这 项工作,我和我的朋友们已经有了近一年时间的努力 ,其动机,也就是我在以往的一次沙龙讨论中所说的 开场白:“继二十世纪初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程式以 后,世纪末小说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特点同样也打 破了现代小说自身的程式化,使小说的生命力在文学 与社会之问的无数次魔方式的演变中经*住了考验。 即使在**文学前景变得十分**的时候,关于它的 诸种可能性依然能够使人产生议论的兴趣……在当今 小说成了文学与人生关系的一种象征的时候,作这样 的讨论其意义可能已经超过了对小说本身的作用。” 我们*初把讨论的兴趣放在那些在近年创作中出现新 的价值取向的作家身上,观察他们面对越来越临近的 世纪末所表现的特殊情绪及其艺术追求。在讨论中我 们发现,虽然像这样执着的艺术追求在当今文学领域 纯属风毛麟角,但又确实传达出某种普遍的知识分子 情绪,我冒昧地称之为世纪末情结。进入了1990年代 的中国读者,不难体会这世纪末并非仅仅是一个时间 上的概念,它包含了一种人们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的 维度。这种文化征象的出现与世纪末的***状态或 许是个巧合,就如十九世纪末给欧洲人带来乐极生悲 的精神危机和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罗曼·罗兰等一 代新世纪伟人的诞生一样,二十世纪的尾声在中国知 识分子精神上的迫近感远比物理性时间的到来强烈得 多:世纪回眸的悲怆和当下况景的沮丧所构成的尖锐 冲突把人的精神无情地逼向一座*壁,随之而起的是 轰然爆发如焰火绽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精神现象; *望颓伤中的百无聊赖与脱胎换骨后的生存智慧,不 过是这座精神万象世界的流行物,而在传统意识形态 所构成的理性精神失落之后,真正的知识分子依然一 往无前地探寻新的安身立命原则。当下文化界由此而 起的种种话题,正应和了这种多元追求的知识分子文 化现象,小说的多种可能性不过是这万象世界中的一 部分,探索它们存在的可能仅仅是我们努力在当下精 神世界里有所发现的一种企图。我不认为进入1990年 代以后中国的文化成了**无序的新状态,繁复的精 神现象背后仍然有着某种真实的有序性,不过与前几 十年所不同的是它已经融化在生活行为的万象之中, 不再以抽象的形态呈现出来让大家拱手接*。二十世 纪末的真正意象只能是**个人化的多元并存,不但 时代本质之类的神话已经被打破,连以往文学研究者 津津乐道的思潮、流派、风格之类的概念术语也似落 花流水不*自破一这,就是我们编选这部小说年度选 的大文化前提。 我喜欢用“世纪末”来称呼1990年代小说的某种 普遍性,“世纪末”虽然是以***的方式出现,但 它自身永无明确界定,所谓“世纪末”的形态永远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