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向孔子学什么
作者简介
哲学博士、商学院教授。哲学研究受西方哲学体系的严格训练,人近中年却醉心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商学院教学中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并鼓励学生自行创业。
内容简介
3.11 或问稀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 诸斯乎!”指其掌。 试释:有人请教稀礼的学问。孔子说:“不晓得。也许对于明白人来 说,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这里一样吧。”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试注:“或”是有人。“不知也”,是托词,不好意思明白讲出来。 示是显示。诸是之于,斯是这里。其掌的其,指孔子或者问者,都可以。 体会:孔夫子对于当时风气,可谓了如指掌。从稀礼可以知天下。那 个时候,禘礼不像个稀礼,孔夫子看不下去了,也不好直接批评,就推托 说“不知道”。《礼记·中庸》引孔子的话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 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 诸掌乎。”郊礼祭天,社礼祭地,是供奉上帝的;宗庙的礼仪,是祭祀祖 宗的。明白郊礼社礼的仪轨,懂得禘祭尝祭的意义,治理国家就像指着手 掌看一样容易了。什么是“尝”祭?《礼记·王制》说:夏朝、商朝的时 候,“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日杓(yue),夏日禘,秋日尝,冬日烝。”至 于周朝,则春夏秋冬四季,依次为“祠、杓、尝、烝”四祭。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u)祭,如不祭。” 试释:孔子祭祀祖先,真如祖先就在眼前;祭祀神灵,真如神灵就在 头上。孔子说过:“对我来说,假如祭祀不是人在心在,那就跟没祭一样 。” 试注:与(yu)是亲自,人到心到。祭如在是祭祖先,祭神是祭天地山 川百神。 体会:《礼记·中庸》有话:“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祭祀的时候要像祖先就在眼前,跟活着时一样 。祭祀的时候,祖宗、神灵都如同真在现场,我这个祭祀者自己却不在现 场,或者身在心不在,那就等同于没做祭祀,等于欺祖欺神。欺神则是欺 天,欺天纯粹是自欺。常有人得意自己的阴谋,对同谋者说“此事你知、 我知、天知、地知”,好像很秘密似的。其实光“天知”这一条就不得了 。获罪于天,结果将如何一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ning)媚于灶,何谓也?”子 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试释:王孙贾问道:“俗话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巴结灶神’,什 么意思?”孔子说:“不是那个说法。违背了天理,就没法祈求上天保佑 了。” 试注:王孙贾是周代周灵王的孙子,名贾,当时在卫国做大夫,掌握 实权,自比灶神。灶是灶神,地位虽然不高,但是每天生活必不可少,作 用显著。奥是屋里西南角,有个神灵住在那里,就是奥神。奥神是一室之 主,尊者居之,但是比较清闲,没什么事干。 体会:孔子那个时候,周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县官不如现管” ,诸侯又比不过大夫,国君比不过权臣。王孙贾的意思是:比起周室、诸 侯来,鄙人虽然只是个不起眼的卫国大夫,但是执掌一国之政,是实权派 ,好比灶神;而孔丘经常来往于诸侯之间,巴结国君,不来亲近鄙人,好 比讨好奥神而疏远灶神,何必犯傻呢?又不好直说,就用当时的一句“俗 话”来请教孔子,想暗示一下。孔子也不明说,还是顺着王孙贾的话头讲 求神的事,不过顺势一点,就把求神的本质点出来了:违背天理的事,就 是叩破脑门祷告天神,也是枉然;那等于打天神一巴掌,然后下跪祈祷天 神赐福;也好比在地上捡块石头打天,一边打一边祈祷:“天啊,保佑我 吧!”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试释:孔子说:“周朝取舍了夏商两代的制度,集礼仪文化之大成啊 !我遵从周礼。” 试注:监通鉴,是照的意思。甲骨文的监,复杂一些,写作“监”, 是臣子瞪着眼睛朝下看。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瞪大眼睛 ,从器皿的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二代是夏代、殷代。 体会:当代有复兴汉服的,引发了不少争论。《孔子家语·五仪解》 开篇就记载了孔子教鲁哀公不要死守古道。哀公问孔子:“寡人想讨论讨 论鲁国人士,要和他们一同治国,请问怎么挑选人才呢?”孔子回答说: “生在今世,却向往古代的治国之道;生活在当今的风俗习惯中,却穿戴 古代服装——要想为非作歹,除了这么干,就没多少可干的了吧!” P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