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4)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4)
作者: 许倬云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4)
ISBN: 9787522525150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 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 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许倬云观世变》《许倬云问学记》《历史大脉络》等。

内容简介

《说中国》·解说(节选) 葛兆光 什么是“华夏”?或者,什么是“中国”?讨论这一问题,既可以从今溯古,来论证国家合法性,也可以从古到今,以理解历史合理性 ;它可以是一个政治话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话题 ;它可能惹出民族(国家)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普遍)主义理性。在涉及“国家”“民族”和“认同”的时候,“历史”就开始像双刃剑,“论述”的分寸显得相当微妙,关键在于史家以什么立场、取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 近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自序,4 页)。“中国”是一个传统帝国,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还是文化?它的历史是同一共同体的连续,还是各种不同族群的融汇?为了解答“华夏 / 中国”给历史学家出的这个难题,为了梳理这个“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以及背后错综的历史,许倬云先生的《华夏论述》一书重新追 溯上下几千年,取不同维度对“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论证。仍就一开头的三个疑问而言 :首先,许先生强调“华夏 / 中国”是一个复杂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犹如“飞鸟无影”“轮不辗地”,不可能是定格的(绪论,6 页)。这就说明,他并不从现存中国来逆向追溯“中国”的合法性,而是从曲折变迁中回顾“中国”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其历史合理性的 ;其次,在“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中,许先生指出,数千年血脉杂糅、族群相融、文化交错而形成的共同体,其认同基础不一定是国界(国界会变动),不一定是族群(族群是生物学判断),甚至也不一定是语言或文化(语言文化也在变),这说明本书不是从政治角度证成“中国”,而是从历史角度理解“华夏”的;最后,有关这一著作的意图,许先生自己说,这部书是对“华夏 / 中国”历史形成的“自我审察”,他还说,“中国人能如此自我审察,对世界是有益处的”。为什么?因为“中国也因为对自己有所了解,不至于产生大国沙文主义,也会因此消减四周邻居的敌意”(绪论,16 页)。因此可以看出,这部著作也不是为了借助历史引出民族主义的盲目情感,而是通过历史认识达成世界主义的理性观念。 可是,要在篇幅不长的书中,清晰地叙述“中国/华夏”的形成过程,表达对“中国 / 华夏”认识的明确立场,并不是一件易事。“中国 / 华夏”的历史太长,线头太多,国家形成过程曲折迂回,族群地域的分合又重叠复沓。所以,一方面要把中国复杂的体系,如许先生所说,在政权、经济、社会与文化四个变量中考察(自序,4 页) ,另一方面还要快刀斩乱麻,在治丝益棼的麻线团中,穿透历史,下大判断。 《华夏论述》(《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繁体版为《华夏论述—一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远见天下文化,2015 年)就是许倬云先生所写的,一部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的大历史著作 1. 大问题:中国如何成为中国 “华夏”自古如此,天经地义吗?族群、习俗、教育……如何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中国/华夏”的国家?讨论它,既可从今溯古,论证国家合法性,也可从古到今,理解历史合理性;它可能惹出民族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主义理性。此时,“历史”开始像双刃剑,关键在于史家的立场、角度、方法。为解此难题,许倬云重新追溯上下五千年历史,梳理这个“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的错综历史,回应中国如何成为中国。 2. 大历史、大判断:穿越纷乱的历史线头,下“截断众流”的大判断 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这本书不从单独事件着眼,而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来观察整体的变化,紧抓四大变量——政权、经济、社会与文化,考察中国历史的复杂体系,同时快刀斩乱麻,在纷繁线头中,穿透历史,下大判断。 3. “二年刀圭,三载疗治,长夜不寐,随时思索”:许倬云回应现实困局之作 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这本书不是为了借历史引出民族主义的盲目情感,而是希望通过历史认识达成世界主义的理性观念。 4. 葛兆光长文解读 附葛兆光万字解读,提要钩玄,讲透“华夏”问题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