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山中
作者: 张定浩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山中
ISBN: 9787532187409

作者简介

张定浩,1976年生,安徽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笔名waits,写诗和文章,现居上海。著有《既见君子》《取瑟而歌》《批评的准备》《爱欲与哀矜》等。

内容简介

目睹生命长出青苔与裂纹 不损毁,也不建造, 不占有,也无所依赖, 他从不担心经验的贫乏, 习惯在静默中领受心智的语法。 ——《雨》 有人被雨声惊醒,久久不愿起身, 承认是一生过错构成他自己。 有人则立尽斜阳, 把怀念交付给眼前的山河。 而我们又一次僵持在 词语破碎的夜色里 ...... 我不太相信泪水能挽回一个人, 一旦有人哭过, 就终究要有人离开。 ——《和友人谈列维纳斯》 * 这些小手工, 这些由孤寂、耐心与热情所造就的 拙劣模仿物,它们多像 我曾经写下的那些诗, 安放着我们日常生活无法消化的 那一小部分笨拙的生命。 ——《小手工》 * 有一首诗可能正在 从那渐趋平静荒寒的心里长出 ...... 写诗是多么虚无的事, 是在午后的斜光中拨弄灰尘的竖琴, 是日复一日地观察自己 如天文学家躲在晦暗的塔中追踪星辰。 ——《诗艺》 似乎也只有在这样严峻的时刻, 当城墙再度筑起, 人们排队获取食物, 重新遭遇匮乏与屈辱, 见识不幸和疾苦, 你属灵的教导才显得真实: “在做平凡的事中遇到异常的艰难, 这是一种应当感激的恩惠。“ ——《在上海想起薇依》 后记 这是我的第二本诗集,收录了自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出版之后的七年时间里我新写的全部诗作,共计二十六首。它们几乎都开始于一种当下的直接经验,而非阅读或回忆,这和之前似乎有很大不同,虽然,在上本诗集的最后一辑中,这种新的写作体验已有所萌发。 从直接经验开始,对很多写诗者而言,实在不足为奇,但对于我这一直是非常困难的事。我像是一个既近视又老花的人,必须把一样事物移到适当远的距离,才觉得能看清,但倘若再远一点就又一片模糊;或许也因为,某种粘液质曾在我的体内占了上风,让我习惯于迟缓和延宕,习惯于处理一些在时间的回望中才逐渐成形的主题。因此,当我说到从直接经验开始,也就意味着,我开始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而深刻的体验所击中并改造,并慢慢被引领走向一种新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起源,可能就像但丁所说的那样: 我也算是这样一个人, 当爱在我体内吐纳, 我就按照它所说的记录下来。 这样的写诗方式,注定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体量,可能一年下来也只能收获几首诗。有一阵子我很迷姜夔,经常会安慰自己说,一个这么丰富的人,一生总共也就写了八十余首词。 我喜欢姜夔的词,还因为他的词里有新的声音。这声音并非脱离于文字,而恰恰是来源于具体文字之间的偶然撞击。“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长亭怨慢?小序》)。他作词的过程,就是将那些率意而成的长长短短的词语慢慢调谐成新的音乐。而我写诗时的感觉,和这很接近。 《山中》是这本诗集中最早的一首,拿它作为书名,既是一种纪念,也觉得这个词似乎可以涵盖这本诗集的主题。另外,我这次想为诗集找一个尽可能简短的名字,所以如果限制在从这本诗集的诗题中选择书名的话,这本诗集也可以叫做《雨》。但我觉得“山中”的意象会更健朗一些,虽然和“雨”一样,身在其中的人都无可逃脱。 这本诗集中的很多诗,经朋友之手曾陆续发表在《十月》、《长江文艺》、《人民文学》、《大家》、《中西诗歌》等刊物以及“侧耳”、“飞地”和“读首诗再睡觉”等自媒体公众号上,其中一部分还承蒙有些朋友在不同场合诵读过,我写这篇后记时,也会想起这些声音。谢谢你们。 “纸上造物”一直是我喜欢的出版品牌,所以也特别感谢光哲兄,还有设计师晓茵,愿意接受这样一本单薄的作品,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完成一场小小的创造。 张定浩 2022年初夏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大受欢迎,但定浩依然如旧缓慢的写着他的诗,7年,27首,像他喜欢的姜夔的作词法一样,“将那些率意而成的长长短短的词语慢慢调谐成新的音乐”,在现代汉语里尝试做出新声。并弥散当下诗坛珍稀的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