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青少年能力培养课(阅读)/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课
ISBN: 9787200102758
杜兴东,任职于北京某教育机构,是一名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多年对孩子一对一的辅导与培训中,积累了大量的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的经验,也储备了实战的案例。曾写作图书《经典心理测试1000例》《气场实用修炼手册》《不身累的做法,不心累的活法》《父母不可不读的心理学》。
“四个结合”读书法——孔子谈阅读 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说:“千古读书方法之善, 当首推孔子。”孔 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适用 ,自成体系,特 别是“四个结合”阅读法,更为人们所推崇。下面就 把这种阅读法介 绍给大家。 1.学与习结合 孔子以其读书治学的切身感受,提出“学而时习 之”的学习方法, 即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 科学实验表明, 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学习 过程是一个不断 巩固所学知识、防止遗忘进而循序渐进的过程。读书 不仅先要学,而 且还要反复温习,不断复习强化,这样才能利于后边 的学习。因为旧 知与新知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学习就是要把旧知与新 知联系起来,并 很好地理解、巩固进而掌握乃至运用。正如孔子所说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2.学与问结合,凡学必有问 清代大学者刘开说得好:“君子之学必好问。学 与问,相辅而行者 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习没有止境 ,要想真正学到知 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该有孔子提倡的“切问”“ 每事问”的精神。 人非生而知之,学习书本一定会发现问题,产生疑问 ;社会的大课堂 中更是疑惑迭出,不解重重。这就需要我们认认真真 地向工具书、老 师、同学及其他有专长的人请教,寻根究底,通过“ 问”搬掉块块 “绊脚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见孔子在 治学中是非常重视 “问”的。 3.学与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 句话道出了“学习” 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 知识的;只思考 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学 ”离不开“思”, “思”有利于“学”,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在 良好的阅读心理上, 根据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阅历,经过“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抽象 概括等思维活动, 从而获得真知灼见。可见,“学”与“思”是鸟之双 翼,车之两轮,缺 一不可。 4.学与行结合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 在履行“孝、悌、 信、仁”等道德行为的同时,要学习文化典籍。可见 ,孔子十分重视 学与行的结合。他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 行”是首要的。 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讷于言而敏于行”。就字面意思 来看,是说话要 谨慎,行动要果敢,实际上是在强调学与行的结合, 即儒学的另一位 代表人物子思所说的“笃行之”,也就是要踏踏实实 地把学到的知识 运用到实践中,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使理论知识 得到丰富和 发展。 另外,除了“四个结合”法,孔了还认为学习一 定要谦虚。由于 孔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对于《诗》《书》《礼》《乐 》《易》《春秋》等 古代的文献和历史都非常精通,有人以为他是天生的 。对此他给出了 这样的回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意思是说,我 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文献,并以 敏锐和全神贯注 的精神而追求到的。 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倡一个人在学习中要多问多 听,不懂不要装 懂。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应该 虚心向他求教。 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一个人在某 一方面胜过自己, 自己应该选择其好的方面而学习,对其不好的方面则 加以改正。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