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人面](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1015/21/20191015214549836.jpg)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6.80
折扣购买: 涛声人面
ISBN: 9787020114818
张曼菱,云南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成名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被改编为电影《青春祭》。1998年回云南工作,致力于“国立西南联大”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创作有小说《唱着来唱着去》,散文集《北大才女》,回忆录《中国布衣》《北大回忆》,评论集《张曼菱评点<红楼梦>》,史话《西南联大行思录》等。制作电视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音像制品《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
1.华丽登场 一九八七年十月,海南宣布办“大特区”,成为 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热点。 十一月,*到《当代》杂志社的邀请,我参团访 问海南。 登岛的一伙文人理所当然地成为省委**许士杰 的座上宾。 海南特区**的所在地是一座椰树环绕的院落。 接见大厅简朴大气。不记得是否有吃饭招待了。当时 充盈在人们脑际里的都是一些对未来的想象,奇妙而 让人激动。 许士杰打着绑腿,显得年富力强。他将来特区看 作是又一次“革命的起步”。这是一位极具诗人气质 的***。 同行的作家有王朔、王海鸽等,那时他们还没有 大露头角。大家兴致勃勃地询问了诸如如何到海南来 居住,户口怎么处理等问题。 而我刚从美国“好莱坞”归来。电影《青春祭》 参加“中国首届电影新片展”。我应邀考察了美国主 要的影视公司和艺术学院。正是满腹的壮心与梦想, 如俗话说的“瞌睡遇上枕头”。 那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厂都看中了我在《 当代》杂志发表的小说《唱着来唱着去》,都邀请我 去改编剧本。 我在北影厂的仿**住了一个月。听说大导演陈 怀皑也欣赏这个关于塔吉克民族的题材。*终剧本出 来,大家都喜欢,可是一句“没有钱”,就“打了水 漂”。 这说明中国的电影厂制度已经走到尽头。 作为一个作家,我亦不满意影视界对文学作品的 肆意篡改。我想成为一个具有文学精神的影视人。 我当场向许士杰表示,有意到特区来做一个独立 制片人。 许士杰注意地听着我的话,他说:“大特区欢迎 你,到海南来开创新的影视业吧。有什么困难可以找 我。” 陪同在场的海南出版社洪社长提出,希望我来写 一部描写海南大特区的小说。 这正中下怀。我暗自在想,书出版后,我就将它 拍成电视剧,一举实现我的梦。 在我离岛之前,合同就送到了我的手中。 一切都在“给力”。 访问团在海滩上游泳。有人在谈恋爱,有人在撮 合。温润的海风释放了我们,扑面而来的是南方的诱 惑。团员们一路上讲着各种有颜色的笑话、俚语。这 是我参加的情调*轻松的一次笔会。 我们去了三亚,记得一路上都是甘蔗田、胡椒园 、槟榔树。当时也没有心思游山玩水,一门心思就想 着把大陆那边的事情处理了,脱身来海南。 很快,我第二次登岛,依然是高调的。由一位年 轻的旅游局长邀请,我只记得他姓夏了。 我们是在三亚邂逅的。他和我交谈了一会儿,就 立即提出,请我参加即将在三亚举办的中国**“铁 人三项赛”。 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叫“铁人三项赛”。他耐心 地给我讲解,我马上有了兴致,因为我也是一名野外 运动的爱好者。 离开北京那天,我到沙滩中国作家协会去道别, 夏局长亲自开车到作协去接我,作协的“头儿”鲍昌 一直送我到大门口。 没想到这是我和鲍昌的*后见面。我这一走,也 永远地告别了作协这个我曾经栖身的机构。 岁月太稠,事情接踵而来,容不得人再回首。 这次去海南的同行者有姜文、田华和一位当时已 经崭露头角的贾记者。 田华依然秀丽,性格很温和,爱替别人着想。 姜文很机智,一路上,我们能搭得上话。乘渡轮 的时候,大家都蹲在生锈的船舱里,但情绪不错。 一年后,在广场我们再次相遇时,姜文戴了墨镜 ,我没认出他,他认出了我。“曼菱我们合个影吧。 ”他叫同行的人给我们拍照。以后再没有见到,也没 有机会要那张珍贵的照片了。 三亚的“**中国铁人三项赛”,还真来了不少 国外的运动员。比赛的设施不全,尤其“安全”这一 块,如果出了问题,连抢救的条件都不具备。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