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
作者简介
常书鸿 (1904—1994) 浙江杭州人,著名学者、画家、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及保护者。1927年,远赴法国学习西画。留法十年,其作品屡获大奖。与敦煌艺术的邂逅,成为他人生道路的转折。1944年,筹建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51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此后他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被学术界誉为“敦煌守护神”。著有《敦煌艺术》《我与敦煌》《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及有关敦煌的散文、报告等。池田大作(1928— )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创价大学创办人。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1983年获联合国和平奖,1989年获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的人道主义奖,1999年获爱因斯坦和平奖。
内容简介
就开始给人画像。当时虽然也有照相馆,但是照一张至少要花四五十 元钱,一般家庭是负担不起的。我在家门口写了一幅替人画像的广 告,画一张能得二三十元钱,对家里帮助很大,而我的画也越来越好 了。所以,说三叔是我学画的启蒙老师,毫不为过。 池 田:还应该说是您人生的老师。常书鸿先生,你们家是怎样 的一种家风呢?听说,您祖父是满族军人,这家风至今还保留着吗? 常书鸿:我祖父是满族人,名字叫伊尔根觉罗。清朝时,从东北 黑龙江来到杭州担任守备军,从此,就定居杭州了。在西湖边上有一 个叫作“旗下营”的地方,清朝时迁来的满族人,大都集居在这里。 我们的祖先从东北南下以后,一般都被人称为“满族”。小时候,祖 母经常给我们讲起祖先们的故事,她告诉我,我们的祖先在战争中都 是英勇善战的好汉。 每年,到了祭祀祖先的日子,母亲总是把头发高高地挽起来,并 且穿上高高的木屐和旗袍(民族服装)。 辛亥革命时期爆发的“杀鞑子”(杀满族人)运动,对我们来 说,是一次非常痛苦的经历。各种各样的消息交相传来,我和祖母一 起逃出去,躲了起来。不过,街上倒是非常平静,家人也没有出什么 事儿。因此,一直到1950 年,我都没敢说自己是满族人。 我生来就具有一种不屈从于权力的倔强性格,这是从祖先那儿继 承下来的秉性。我相信,祖母和母亲对我从小就进行了这样的教育。 1.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与世界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有关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的长篇对谈录。对谈从池田大作于第五次访华时(1980年)与常书鸿相识开始,收录了两人在北京、东京两地间往返的书信。 2.这两位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经历的名人围绕敦煌,谈古说今,讲东道西,就中外艺术史、东方文明、世界和平等展开讨论,新见迭出,精彩纷呈。 3.两人还谈到各自的志趣理想、人生经历和彼此的友情。言谈话语间,表现了两位作者让人泪目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彰显出醍醐灌顶的大家智慧。 4. 一生坚守,魂系敦煌。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敦煌。叹为观止的敦煌光彩,见证了常书鸿执着的人生无悔路。 池田大作曾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常书鸿回答:“如果真的还有来世,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我想为敦煌所做而尚未做完的工作。” 5. 常书鸿:自从在巴黎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我的命运便与敦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 池田大作: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常先生守护着敦煌,使敦煌再生,这是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人生! 赵朴初:常书鸿庶几近之,不愧为“敦煌守护神”。 季羡林:筚路蓝缕,厥功至伟,常公大名,宇宙永垂。 梁思成:书鸿兄,你这破釜沉舟的决心我太钦佩了!可惜我的身体太差了, 要不然我也想再跟你去一趟(敦煌)呢! 张大千:我们先走了,你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护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无期的徒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