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共4册)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共4册)
作者: 编者:魏红霞
出版社: 北京教育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53.80
折扣购买: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共4册)
ISBN: 978755228702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谜 ”在被解开之前,只能靠神话故事来回答。 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天、地还没有形成,宇宙是混混 沌沌的一团气,既不分上下左右,也没有东西南北,没有 光,也没有声音,犹如一个浑圆的鸡蛋。蛋清中间有个蛋 黄,人类的始祖盘古氏在这个浑圆的东西中间孕育了一万 八千年,终于像鸡蛋孵化出的小鸡一样,破壳而出。出生 后的盘古氏挥舞起一把神斧,把这一团混沌之气劈成两部 分:清而轻的气往上升,一天能升一丈,天长日久,就形 成了天;浊而重的物质往下沉,一天能沉一丈,天长日久 ,就形成了地。而盘古氏一天也长高一丈。就这样,又过 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很高,地变得很厚很厚,盘古 氏也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不知又过去了多少年,盘古一直在孤独寂寞中辛苦地 撑着天和地。后来,天和地终于被固定住了,而盘古也精 疲力竭了。终于有一天,“轰”的一声,他倒在了地上。 盘古临死的时候,浑身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口中呼出的 一团团的气,变成了天上吹着的风和飘着的云;他最后发 出的声音,变成了滚过天空的隆隆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 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亮的月亮;他的四肢 五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 河;他的筋脉变成了大道;他的肌肤变成了田土;他的头 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花 草树木;他的牙齿和骨骼则变成了埋藏在大地下面的闪光 的金属、温润的玉石;就连他身上的汗水也变了,变成了 无尽的雨露。 尽管盘古死去了,但他没有忘记把自己的全部留给他 所开创的天和地。所以,后人称赞盘古是“垂死化身”, 他用自己的整个身体装点这新诞生的世界,使它变得更加 美丽。 女娲的故事 盘古氏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 ,为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这天地问又出现了一个女神,后 人叫她女娲氏。女娲氏人首蛇身,神通广大,能创造万物 。传说女娲氏在正月初一创造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 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 初七这一天,女娲氏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 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 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其生机蓬勃才好。她灵机 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中,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 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出来呢?女娲氏先是用黄泥掺了 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时, 那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接着 就是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对生命的欢乐。 女娲氏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种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 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乐在心头,喜上眉梢。她给这 可爱的小东西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女娲氏对自己的作 品,感到十分满意。于是,她又继续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 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欢呼跳跃, 嘴里不住地喊着:“妈妈!妈妈!”这使她有种说不出的 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孤独寂寞了。为了让人布满 大地,女娲氏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氏 想出一个绝妙的造人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 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 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 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 既然大地上有了人,女娲氏的工作似乎可以停止了。 但伟大的女娲氏却在想:假如这些小人儿都死了该怎么办 呢?总不能死一批再造一批吧。于是她把男人和女人配合 起来,让他们生儿育女,自己去创造后代,把人类一代一 代延续下去。女娲氏因为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男人 和女人成双成对,做了人类最早的媒人,所以后世的人将 女娲氏奉为媒神,即婚姻之神。另外,女娲氏还创造了笙 簧等中国的传统乐器。从此,人类便在美丽的大地上生活 、劳作,十分幸福快乐。 然而有一天,一直支撑着天宇的四根柱子出了毛病, 天空出现了破损,宽阔的大地出现了裂陷,山间发起了滚 滚洪水,森林燃起了熊熊烈火。旷野里到处是飞鸟野兽, 整个世界面临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女娲氏目睹人类遭到 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 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 ,用这种石浆将天上的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 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 女娲氏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 气焰。最后为了使洪水不再漫流,女娲氏还收集了大量芦 草,把它们烧成灰,堵塞向四处散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氏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 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上了安乐 的生活。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