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蛾漫游记/梁晓声童话

小飞蛾漫游记/梁晓声童话
作者: 梁晓声|绘画:邹晓萍
出版社: 山东教育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4.30
折扣购买: 小飞蛾漫游记/梁晓声童话
ISBN: 9787570106615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建筑工人家庭,祖籍山东荣成——父亲少年时跟随乡亲们“闯关东”,后来在哈尔滨市成家。梁晓声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学,适逢“文革”,不能继续升学也不能就业;两年后又逢“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知青”,先后做过知青班长、连队小学老师、团报道员、木材加工厂抬木工。 1974年,梁晓声被木材加工厂推荐,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剧本编辑编剧;1988年,梁晓声调入当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梁晓声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到目前为止,梁晓声创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2300多万字,由青岛出版社结集为50卷的“梁晓声文集”——现已出版长篇部分20卷。 梁晓声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获奖多多,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并有不少作品被译成外文;梁晓声亦发表了大量散文杂文、随笔、社会时评,同样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响。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多面手,“常青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他的许多作品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更加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对时代的思考性越来越成为无法被忘却的文学经典……

内容简介

“小飞蛾”并不是一只小小的蛾子,而是一颗蒲公英 的种子。 蒲公英是生长范围广泛的植物,适应于比较湿润的土 壤。像大多数植物一样,蒲公英对阳光有不可或缺的需要 。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蒲公英这一种植物,包括小朋友们 。它因它的种子而出名。它的种子连着白色的毛茸茸的“ 飞行器”,像贝雷帽,更像小白伞。即使没见过蒲公英的 大人和孩子,对于蒲公英的种子也绝不会陌生。它的种子 可以依靠独特而美观的“飞行器”,乘着风势飞得很高, 很远,很快。在秋季,如果连续几天都有风,一颗蒲公英 的种子从北方飞到南方,落在南方的大地上,并不是没人 相信的事。由于小小的蒲公英的种子竞有这种候鸟般的能 耐,因此,它常被写入诗中,画到画中,唱在歌中,摄在 照片中。有的小学生语文课本中,还收入了关于蒲公英的 课文。 的的确确,蒲公英由于它的种子而无人不知,无人不 晓。 我们这里讲的,是一颗北方的蒲公英种子的故事。在 一条大河旁,有一片原野。原野的尽头,是一座小山的山 坡。山是土质的山,坡是很缓的坡,土壤的水分挺充足, 山坡的日照时间也很长,满坡生长着蒲公英。夏季里,原 野上开着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野花;山坡上的蒲公英的 花却很小,很不起眼,花色也浅,根本无法与原野上的野 花争妍斗艳。到了秋季,情况不同了,原野上的野花纷纷 开败了,山坡上的蒲公英的种子却成熟了,宛如天上的白 云坠落在山坡上,不再飘走,也不会散去,使人产生种种 诗意盎然的联想。 蒲公英一般是不成片生长的,除非由人种植,因为它 们的种子一向会在秋风中飞向四面八方啊! 但这一带地域多年以来形成了一种小气候,秋天的风 季开始前,总是会下几场大雨。多数蒲公英的种子还没来 得及飞向空中,就被雨点击落到地上了,它们的小伞也会 破损严重,使它们飞不起来,结果成了原地发芽的“一族 ”。 现在正是秋末,早晚的天气明显变凉了。然而接连几 天都是晴天朗日的,中午的阳光仍挺暖和。 这使蒲公英的孩子也就是种子们充满对风的期待。每 一颗种子都希望风季早日到来,自己可以乘风而起,高飞 远翔,离开这处山坡。尽管,它们对这一处共同的家园其 实挺留恋的。毕竟是家园啊,有感情了呀。但对于高飞远 翔的想象,还是使它们集体兴奋不已,每天都相互议论着 。 我们故事中的这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长在一个种球的 最下边,靠近“球”托的地方,它的伞也最小,这未免使 它有点儿自卑。曾经,在黄昏时分,它见过一只白色的小 蛾子在自己头顶上方盘旋,它想象自己一旦离开了种球也 许就只能飞那么高,所以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小飞蛾 ”。 “小飞蛾”忍不住问它的妈妈也就是那棵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