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脚步放轻些/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

请把脚步放轻些/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
作者: 鲁先圣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00
折扣购买: 请把脚步放轻些/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
ISBN: 9787560362694

作者简介

鲁先圣,山东省嘉祥县人,现居济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 ”十一五”课题组文学专家,《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特别关注》《思维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北京青年报》《大公报》《南方日报》《晶报》《生活日报》《西部商报》《燕赵晚报》《济南时报》等报刊专栏作家。 主要出版著作:《持续地敲门》《黎明的珠露》《幸福是游移不定的》《谁都可以创造奇迹》《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苍茫人生》《智者的幸福》《原上树》《伴你读名著水浒》等。 散文集《持续地敲门》获得18届全国孙犁散文奖二等奖、2009年度冰心图书奖。公开出版散文和文史专著、合著40余部,600多万字。

内容简介

遥远的炊烟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 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 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 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 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 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 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 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 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 浑厚的黄土地。 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 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 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 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 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 戏。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 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 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 找自己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 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 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 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 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 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 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 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 下,点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 。在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 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 ,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 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 海北,不论你是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 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不论你遭 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 之间就把你拥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母亲,她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 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 ,母亲正在炊烟里忙碌。 我突然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 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中孤独旅行的 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 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 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 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中灶房里 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 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 ,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 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 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 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 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 殷的目光。 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 一种记忆。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 人刻骨铭心。 本文曾入选中考试题。这是一篇游子抒发乡愁情 怀的美文,从城市的炊烟写到乡村的炊烟,从儿童时 代写到中年,大跨度的转承启合,加上拟人、排比修 辞手法的运用,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卖豆浆的孩子 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 孩子,这个孩子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 多少天,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 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 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 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 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 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 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 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 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 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 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 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 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 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 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 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 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 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 ,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急于了解却又不 忍心打扰他。 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 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 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 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 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 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 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 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 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 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 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 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 ,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 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 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 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 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 那个孩子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 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 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 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他们就做起卖豆浆 的生意。 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 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 这样小的孩子担负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 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 ,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 门口响亮地吆喝,这个声音成为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 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 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 ,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 ,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 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本文曾入选中考试题。这是一篇饱含深情、富有 哲理的散文,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故事背后,是 作家人性情怀的思索和社会问题的叩问。写作方法极 其简单,平铺直叙,但深刻的是,作家借助这个卖豆 浆的孩子,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