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榛诗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124/16/20221124160417611.jpg)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3.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谢榛诗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ISBN: 9787020162260
李庆立,山东临清人,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出版专著《诗家直说笺注》、《谢榛诗集校注》、《谢榛研究》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对明前后七子和谢榛的研究在学界处于前沿,受到同行专家瞩目。
儿元炜从游沁阳,途中值雪有感,兼示元辉〔1〕 邺台衡漳湄〔2〕,太行何间之〔3〕。东西共雨雪,当春复凄其〔4〕。纷然皓盈目〔5〕,宁不兴汝思〔6〕?北堂汝亲老〔7〕,况汝两娇儿。重轻俱在心〔8〕,应念寒与饥。汝父尚行迈〔9〕,驱马远相随。野水亦有波,独树亦有枝。慎勿虚盛年,人生须有为。广云自广阴,片雨惟片滋。绿发稍变白,临镜悔已迟。此言告汝兄,使汝弟兄知。谁能箕裘业〔10〕,慰我桑榆时〔11〕! 〔1〕此诗隆庆三年(1568)初春作于沁阳(今属河南),表达了诗人对诸子的关怀、勉励和期待,其情殷殷,至真至诚。陈允衡评曰:“章法舒徐,深于古人之神情者。”(《诗慰初集·谢茂秦诗选》) 〔2〕邺(yè业)台:指曹操所建铜雀台、金虎台(又名金凤台)、冰井台。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西。衡漳:古水名,即漳水。有二水,出今山西昔阳大黾谷者为清漳,出今山西长子鹿谷山者为浊漳。二水东南流至今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孔颖达疏《尚书·禹贡》:“衡,即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故云横漳。”湄(méi眉):水边、岸边。 〔3〕太行:山名。绵亘于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界。间(jiàn箭):阻隔。 〔4〕其:虚词。相当于然。 〔5〕皓:白。盈目:满眼。 〔6〕兴:引发。即由于事物的触动,引起感情。 〔7〕北堂:母亲的居室。语出《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背,北堂也。” 〔8〕重轻:指父母和儿女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9〕行迈:行游、远行。《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10〕箕裘(qiú求)业:继承父祖的事业。典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11〕桑榆时:比喻晚年、老年。 佛光寺〔1〕 旧游多凋残,独幸老无恙。西来穷胜迹,山色资幽况〔2〕。林麓闻钟声,寻彼远公行〔3〕。殿前罗群松,殿后起叠嶂。阇黎指顾间〔4〕,顿悟默相向〔5〕。万佛具一心〔6〕,空然了无相〔7〕。岂待入定时〔8〕,而能断诸妄〔9〕!须弥在咫尺〔10〕,焉用飞锡杖〔11〕。明发勿复言〔12〕,千崖从兹上〔13〕。 〔1〕此诗作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抒写游览山西五台古寺院所见所感,境界清幽,感悟遥深,颇得“顿悟”三昧。孔天胤评“万佛”、“空然”二句曰:“殆为佛光开出正相。”冯惟讷亦评曰:“名理入妙。”(引文俱见《适晋稿》卷四)佛光寺,在山西五台东北佛光山山腰,北魏建。 〔2〕资:通“至”,极,最。《礼记·缁衣》:“资冬祁寒。”郑玄注:“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 〔3〕远公:即慧远(334—416)。东晋高僧。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东晋太元六年(381)入庐山,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并与十八高贤结莲社,同修净业,因被后世净土宗人推为初祖。著有《法性论》等。 〔4〕阇(shé舌)黎:梵语。即高僧,可为僧众轨范者。指顾:一指一瞥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迅速。班固《东都赋》:“指顾倏忽,获车已实。” 〔5〕顿悟:佛家语。即顿然破除杂念、觉悟真理之意。南朝宋名僧道生首立顿悟义;后来禅宗的南宗更竭力鼓吹顿悟说,认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不须诵经坐禅和累世修行,倡言“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坛经·般若品》)。 〔6〕佛:此指佛法。一心:即佛家所谓万有之实体真如(永恒常在的宇宙实体)。大乘禅认为:万法之相如波,波之性即水;万法之性即真如,水随缘而生波之象,真如之体应缘而现万法之相。 〔7〕无相:佛家语。隋净影寺之惠远撰《大乘义章》卷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解释,涅槃之法,舍离十相,故曰无相。”此即包括真理之绝众相和涅槃所谓善男子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 〔8〕入定:佛家语。谓僧人静坐敛心,不起杂念,使心定于一处。 〔9〕诸妄:佛家语。谓各种烦恼。 〔10〕须弥:梵语。佛教传说的山名。佛经说南赡部洲等四大洲之中心,有须弥山,处大海之中,上高336万里,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半腹为四天王所居。 〔11〕锡杖:僧人的禅杖。杖头有一铁卷,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 〔12〕明发:黎明。 〔13〕千崖:谓崖多。 哀老营堡〔1〕 严冬胡马来,不意破高垒〔2〕。纵有飞将军〔3〕,仓皇那可恃〔4〕?杀气与人烟,相侵惨如此。树寒啼老鸱〔5〕,月黑乱新鬼。亲戚一闻变,竞走霜风里。宁言积血腥,各认骸骨是〔6〕。群号振山巅〔7〕,万泪迸湍水〔8〕。俯身不回顾,忽复虏尘起。潜伏林谷中,狡黠殊无比。部落入空壁〔9〕,屠戮甚羊豕。劫掳又北驱,哽咽苦千里。男女不两存,去留见生死。生者讵得归〔10〕,死者长已矣。嗟哉仗钺人〔11〕,奋烈向朔鄙〔12〕。 〔1〕此诗作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游山西代北之时。《山西通志》卷二十二:“明嘉靖四十三年,俺答由马鞍入老营,游击梁平、守备祁谟御之,伏发,七百馀人胥没。”诗人极言边塞战患,字字血,声声泪,惨不忍睹,表达了对边塞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孔天胤评曰:“特为老营堡作一画图,看之伤意。”(《适晋稿》卷四)老营堡(bǔ补),在山西偏关东北。明嘉靖十七年置千户所。 〔2〕高垒:高大的壁垒。 〔3〕飞将军:指西汉李广。《史记·李广传》:“李将军广,陇西成纪人。武帝时……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飞将军。” 〔4〕仓皇:匆忙而又慌张。恃(shì式):依赖、倚仗。 〔5〕鸱(chī吃):鸱鸺,猫头鹰的一种。 〔6〕是:与“此”相通。郑珍《说文通训定声》:“是,假借为此。” 〔7〕号:大声哭。 〔8〕迸:涌流。湍水:急流的水。 〔9〕部落:聚居的部族。此指北方少数民族,因其分部屯居。 〔10〕讵(jù拒):岂。 〔11〕仗钺(yuè月):喻握有兵权或镇守一方。仗,凭倚。钺,圆刃大斧,指兵器。 〔12〕奋烈:奋发威武貌。朔鄙(bǐ比):北方的边邑。鄙,边邑。 至汾州会孔方伯汝锡园亭同赋〔1〕 神交太宇间〔2〕,万里犹咫尺。道在无贵贱〔3〕,杖藜随所适〔4〕。天风吹高云,关山讵相隔〔5〕?良晤惬平生〔6〕,论心在松柏〔7〕。著述谁更劳,各为残年惜。嗟哉齐孟尝〔8〕,兼有不文客〔9〕。命酒催我赋,佳辰肯虚掷?候鸟鸣闲园,幽芳亦可摘。中怀顿披豁〔10〕,胜游宁知夕?辛苦塞门来〔11〕,留兹孔融宅〔12〕。 〔1〕此诗嘉靖四十四年(1565)寒食作于山西汾阳(汾州)。谢榛与孔天胤神交已久,饱蘸感情之笔,抒写了二人深厚的友谊及初次相见的欢欣。冯惟讷评曰:“二君胜会可传,况词格古健,足标矣。”(《适晋稿》卷五)孔汝锡,即孔天胤。字汝锡,号文谷,又号管涔山人。汾阳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因藩戚而外补陕西按察佥事,历官祁州知州、河南按察佥事、浙江参议、陕西按察使和右布政使,迁河南左布政使谢政归。有《孔文谷诗文集》。《孔文谷诗集》有《寒食喜四溟至率尔赋呈》一诗。方伯,原为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此指布政使。 〔2〕神交:此言彼此仰慕而未谋面,仅以精神相交。太宇:宇宙。 〔3〕“道在”句:语本《庄子·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道,此指宇宙万物的本源。 〔4〕杖藜(lí黎):执持藜杖。杖,通“仗”。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老可为杖。适:去、往。 〔5〕讵:岂,难道。 〔6〕良晤:欢愉的会晤。惬(qiè怯):满意、快心。 〔7〕“松柏”句:喻心志坚贞,友情常青。 〔8〕孟尝:即孟尝君。战国齐人田文,相齐,封于薛,号孟尝君。曾养贤士食客数千人。入秦,秦昭王欲杀之,赖其客有鸡鸣狗盗之徒,得免于难。此喻孔天胤好客。 〔9〕不文客:此为自谦之词,犹“不才”。 〔10〕中怀:内心。披豁:开心见诚。 〔11〕塞门:边关。此指山西北部代州一带。谢榛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游代北,在代州(今山西代县)过春节后返回太原,寒食至汾州。 〔12〕孔融(153─208):“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东汉末年鲁人。何进辟为侍御史,后为虎贲中郎将,献帝时为北海相,与曹操多乖忤,被杀。好士善文。有《孔北海集》。此喻指孔天胤。 百花叹〔1〕 胜游郭外园,簇簇多芳树。花似去年花,春来又春暮。先后总成尘,宁复论新故!荣枯皆有时,非关风雨妒。黄鸟亦可悲〔2〕,浮生谁自悟?抚景聊醉歌,百年一流寓〔3〕。 〔1〕此诗嘉靖四十四年春作于汾阳。诗人由“百花”起兴,咏叹荣枯有时、任命随缘之感。冯惟讷评曰:“似感似达。”(《适晋稿》卷五)叹,古诗的一体,多用来抒发感伤情绪。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吟以呻其郁,叹以抒其伤。” 〔2〕“黄鸟”句:化用《左传·文公六年》秦穆公以三良殉葬、“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之典。曹植《三良诗》:“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王粲《咏史》:“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3〕流寓:指客居他乡之人。 除夕过东林寺同晓公谈禅〔1〕 林磬何悠悠,庭雪复灿灿。冲寒过支公〔2〕,相围地炉炭。一谈得真蕴〔3〕,贝叶徒满案〔4〕。学禅若栽松,老有万枝干。谁能顿悟间〔5〕,森然俱斩断〔〕。见心是道侣,寂寂坐夜半。慧灯无际光,照破几梦幻〔7〕。生死譬朝夕,岁尽岂嗟叹?处世各有缘,焉得不聚散?明春杖锡行〔8〕,孤云渺天畔。 〔1〕此诗嘉靖四十四年除夕作于山西长治。谢榛一生飘游四方,常入寺院道观,广交僧侣道友,素嗜谈禅论道,于“顿悟”颇有心得。冯惟讷评曰:“世故空谛俱澈。”孔天胤评曰:“公不谈空而有禅悟,岂支顿是其前身乎?”(引文俱见《适晋稿》卷六)。东林寺,即庐山西北麓东林寺。晋建。此泛指寺院。晓公,长治某寺僧人,嘉靖间在世。 〔2〕支公:即支遁(314─366)。字道林,关姓。晋高僧,陈留(今河南开封东)人,一说林虑(今河南林县)人。尝隐修于支硎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别称支硎。善清言,当时有盛名,世称支公,又称林公。后因以支公泛称高僧。 〔3〕真蕴:最真实的道理。 〔4〕贝叶:即贝叶书。指佛经,因西域用贝多罗叶书写经文。 〔5〕顿悟:佛家语。即顿然破除杂念、觉悟真理之意。 〔6〕森然:众多貌。此指杂念而言。 〔7〕“慧灯”二句:语本《华严经》:“慧灯破诸暗。”慧灯,佛家语,智慧之灯炬。 〔8〕杖锡:执持锡杖。杖,动词,执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