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作者简介
程相占,教育部2017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18—2023),教育部人文社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2023)。现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国际英文期刊Contemporary Aesthetics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美学、生态美学、生态艺术学、生态批评等,出版中文学术专著12部,译著3部,在英国出版英语专著1部,在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波兰、土耳其等国发表中外文学术文章160余篇。
?
内容简介
绪论 “美学”即“审美学”
美学概论又称美学导论、美学原理等,是我国中国语言文学、哲学、艺术学三大学科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其目标是向大学生讲授美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论素养,为学生们分析各种审美现象,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于1735年。德国青年学者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在那年提交了师资论文,题目是《诗的哲学默想录》,他在论文结尾处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那就是建构一个有别于逻辑学的新学科,即“感性学”。在鲍姆加登所处的时代,人们通常将人的认知能力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级认知能力”,即逻辑推理能力,研究这种能力的学科是逻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可理解的事物”。但自幼酷爱诗歌的鲍姆加登发现,阅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时候,运用的却是另外一种能力,即不同于逻辑推理能力的感受能力——能够感受到诗歌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意味,但又无法用语言说清楚。鲍姆加登根据当时的表达习惯将这种能力称为“低级认知能力”,认为其研究对象是“可感知的事物”。鲍姆加登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切身感受到了这种能力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于是大胆地打破常规,排除偏见,勇敢地倡导建立一个新的学科来研究这种独特的能力。他用拉丁语将这个新学科命名为aesthetica鲍姆嘉通.诗的哲学默想录.王旭晓,译.滕守尧,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6-97.,翻译成汉语就是“感性学”或“美学”,而其最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审美学”。鲍姆加登又用拉丁语撰写了两卷本的Aesthetica,分别于1750年、1758年出版。从此以后,人类的学术体系当中便有了一个新学科,那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说的“美学”。我们应当注意:“美学”仅仅是对拉丁语aesthetica的汉译,它与“美”并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地将“美学”理解为“美之学”“美的哲学”或“关于美的学说”,这是我们学好美学课程最基本的出发点程相占.朱光潜的鲍姆嘉滕美学观研究之批判反思.学术月刊,2015(1).,否则很可能误入歧途。
我们已经看到,美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美学正式诞生之后,不同的美学家对于美学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就带来了历史上不同的美学观——对于“什么是美学”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这些不同的美学观当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美学观最为著名且影响深远。在他去世四年后才被其学生整理出版的《美学》(1835年),断然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断然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范畴之外。美学自20世纪初正式传入我国之后,产生了为数不少的美学观,比如,美感经验论(李泽厚)、审美关系论(蒋孔阳、周来祥)和审美活动论(蒋培坤等)。就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接受审美活动论的学者和教材比较普遍。我们这部教材将美学定位为“审美学”,将其研究对象界定为“审美活动”。本教材将围绕审美活动展开论述,试图做到正本清源,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简明易懂。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他用拉丁语撰写的两卷本美学著作的标题翻译成英语之后就是Aesthetics。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英语aesthetics分解开来就是aesthetic+s:前者是形容词,其含义是“感性的”“审美的”;s是名词后缀。因此,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的是,审美学(美学)的第一关键词是aesthetic,即形容词“审美的”,我们用它来修饰一系列的术语,从而形成这部教材的一系列关键词,包括审美过程、审美范畴、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审美模式和审美教育等——汉语表达为了简洁,省略了“审美的”这个形容词中的“的”字而简称为“审美”。
这样一来,如何理解“审美”,就成了整部教材的基石。根据分解的细致程度,我们依次可以从“三感”“六感”或“九感”的角度来解释“审美”。
审美即三感:三感即感官、事物的感性形态与感情,审美由此可以界定为感官在事物的感性形态的激发下产生感情。
审美即六感:因为感情的产生过程非常复杂,其前提是对于事物的感觉、感知和感受,所以“感情”前面再加上“三感”,就扩充为“六感”。
审美即九感:感情产生后,其伴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则有感想、感应和感悟等,“六感”后面再加上“三感”,于是就扩充为“九感”。
针对上述三感说、六感说或九感说,我们有必要做出如下三点说明。
第一,理论的特点是分析。就好比我们平时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水的形态,但化学研究则要将之分解为分子和原子。审美学面对的对象是整体性的审美活动,但作为理论必须条分缕析,将整体性的审美活动分解为各种组成要素。这就是我们将审美的要素划分为三感、六感、九感的根本原因。
第二,人在审美活动中,其心理状态、感情状态、精神状态是非常复杂的,许多要素通常是混杂、交织在一起的,很难说必定有一个线性的顺序。但为了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我们只能勉强排序。这是理论之为理论的天然缺陷。
第三,即使我们将三感扩充为九感,也无法穷尽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即使我们将汉语中以“感”开头的所有词语都汇集起来,也难以穷尽审美活动的奥秘。我们只能适可而止。这就是理论的限度。简言之,任何理论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既有其适用的范围,也有其适用的限度。美学理论也是如此。
更加复杂的是,上述九感不但会相互促进,而且包含着认知、反思、判断等理性因素在内,所有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动态过程,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之间通常会发生融合,其融合机制非常复杂、难解;神经美学试图从脑科学、神经认知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但目前为止理论进展依然非常有限。面对浩瀚的宇宙,面对幽深的心灵,我们必须承认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本教材将首先从人与世界的三种关系的角度解释审美的含义(第一章),进而讨论审美的意义(第二章)。审美是人的一种特殊活动,任何一个活动必然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即“过程”。审美活动的过程简称“审美过程”(第三章),它涉及了审美发生的准备过程、审美状态的过渡、审美过程的发生与审美效应的引发四部分。第四章是审美范畴,其本源是做审美判断时所使用的形容词,本章一共讨论五个: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第五章是审美创造,从直觉与想象、模仿与再现、形式与表现三个方面展现审美创造的过程、机制与特征。第六章是审美形态,分为自然审美、技术审美、艺术审美和日常生活审美等诸多审美形态,通过追问审美何为,旨在对国内美学界通常所说的自然美、技术美、艺术美、社会美之理解进行纠偏,使之回到人的感性学应有的向度上。第七章是审美模式,分别从自然与艺术两个角度切入,选取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审美模式进行介绍,试图以审美模式的流变为中心,勾勒出美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与逻辑线索。第八章讲审美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讲美学课其实是在进行审美教育,也就是让学生了解美学基础知识,但审美教育毕竟有其独特内涵,包括审美教育的功能、特征、途径等。
本教材突出强调如下问题,这就构成了本教材的特色。
第一,强调美学观的重要性。我们很难说哪种美学观是完全错误的,但完全可以说哪些美学观是片面的、偏狭的、不准确的。美学观与美学的研究对象互相界定、互为前提。
第二,强调健康的、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有对错之分、健康与否之分;与之相应,审美趣味有高低之别、雅俗之辨,艺术评价标准也有对错之分。我们必须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向读者传授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将 “美”和“艺术”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审美学并非不讨论美和艺术,但是,二者的位置应该取决于审美学的内在逻辑。优秀的教材应该澄清理论混乱,而不是制造更多的理论混乱。
最后简单地讲一下学习美学的方法,其要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立足自己的审美体验,用鲜活的审美体验给抽象的理论注入生命,让理论范畴和理论思辨活起来。每个正常的人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活动:朝迎旭日升,暮送夕阳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穿衣打扮,美化居室;欣赏绘画、建筑,聆听歌曲、音乐;读小说,看电影;如此等等。我们完全可以说,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普遍地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每时每刻。在这些审美活动中的身心体验就是审美体验。那么,人生在世,为什么会有审美活动?审美体验对于美好生活有什么意义?如何理解和分析审美体验的复杂性?理论思考对于认识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的奥秘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这些问题,就是打开美学之门的钥匙;贯通感、思、理,就是美学学习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