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史略
作者简介
\" 谢冕,1932年生于福州,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名誉**、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并兼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及《新诗评论》主编。 著有《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红楼钟声燕园柳》等。 谢冕一直站在当代诗歌评论的前沿,关注诗歌的健康发展。论文《在新的崛起面前》曾对朦胧诗运动产生过极大的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
\\"诗体大解放 在“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总体追求中,创造新文学,首先就是创造新诗歌,改变中国传统诗歌囿于狭小的文人圈子而严重与民众疾苦、社 会兴衰隔*的状态。“ 五四”新文学革命两篇宣言式的文字,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对于旧文学的揭露和批判, 其核心部分是针对诗歌而言的。胡适文中提及的“ 八事”,举凡“ 不用典”“ 不用陈套语”“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话”等都是针对古典诗词的弊端而发的。在陈独秀的文章中,这种批判的锋芒*是直接指向了诗歌的“ 积弊”:“ 东晋而后,即细事陈启,亦尚骈丽。演至有唐,遂成骈体。诗之有律,文之有骈,皆发源于南北朝,大成于唐代。*进而为排律,为 四六。此等雕琢的、阿谀的、铺张的、空泛的贵族古典文学,极其长技, 不过如涂脂抹粉之泥塑美人……”13 革新者认为,造成这种诗与人、诗与世隔*的病根一是文言,二是格律。而在诗界革命的倡导者那里,这二者却是无法逾越的“ 天堑”—文言和格律令他们的革新难以举步。我们从前引黄遵宪诗歌改革的主张中 发现,他为未来诗歌寻求的出路,他的设计蓝图,都被不由自主地限定在 原有的古典框架内,冲破文言造成的障碍已非易事,其他如“ 复古人比兴之体”“ 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理以入诗”,无处不有“ 旧面孔”的阴影在。首先是言、文脱节,再就是五、七言体的拘束,他即使想立“ 新”,而脚跟却站在“ 旧”地,这“ 新”无论如何是立不起来的。这就是他们的“ 改良”终致失败的原由。 新诗实践者的以白话取代文言,以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决心就是据此而下的。晚清以来,对于诗歌与万众忧乐的脱节的不满已多有表达,改变诗歌现状,使之能够与现代社会的风云际会相谐,从而能应和*益精进的 1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此文作于 1917 年 2 月 1 *,原载《新青年》第 2 卷第 6 号。 世界潮流,其目标是明确的。白话写诗可使言、文一致,口上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再加上格律的打破,思想情感一如冲破闸门的水,可以无拘束地流淌。胡适清晰地表达了他关于创立新诗的理想,如下一段论述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的: 这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 放。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初看起来,这都是“ 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道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 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 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 一种“ 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14 这一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在于,指出通过使用白话和冲破格律的自由体以促成诗体的大解放。只有诗体获得解放,那些影响社会进步、民心改造 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精神才能得到承载和表达。也唯有如此,才*终使 诗歌能够通往民心,影响并*终改善民心、启发民智。前已述及,整个的 “ 五四”文学革命其缘起在于要以文学的革新挽救当前的危机。而他们认为,解救危机的*直接也*有效的途径,则是使诗歌和文学能够为民众所 接*和亲近,从而提升全民的智慧和觉悟。 “ 五四”的先行者确认,他们寻找到了拯救中国衰危的“ 药”。为了疗救病入膏肓的社会,他们不惜以“ 破坏”精美*伦的古典美的沉重代价创造新诗。看似一场大破坏的诗体大解放,其实质乃是人的思想冲破障碍的一场思想艺术的**大建设。 2 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星期评论》“ 双十节纪念号”第五张,1919 年。 \\" \\" 作者谢冕先生为诗歌界的泰斗级人物,是中国新诗的观察者、参与者、引渡人。他一直站在当代诗歌评论的前沿,关注诗歌的健康发展。 《中国新书史略》为谢冕先生历经十年关于中国新诗研究的成果,为他的代表力作。 《中国新书史略》是一部百年中国新诗史,历时之长:回溯时间之早(1**1年),且延时到当下(2010年),是其他诗歌史无法企及的。 书内有259幅关于中国新诗的珍贵老照片,具有资料性,学科史料价值巨大。 本书的特点是用诗性的语言言说历史,又不失学术严谨性,可读性极强,与味同嚼蜡的教科书有天壤之别,有一气读完、回味无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