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艺术/艺术丛书

民歌艺术/艺术丛书
作者: 王沥沥
出版社: 山西教育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8.82
折扣购买: 民歌艺术/艺术丛书
ISBN: 9787544008983

作者简介

王沥沥,1979年生于江西兴国。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音乐。1993年考入江西省赣南文艺学校,攻读钢琴专业。199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修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2002年本科毕业后,又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传统音乐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2005年8月,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任教至今。主要教授《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中国民歌》、《中国说唱与戏曲音乐慨论》、《中国说唱、戏曲音乐风格模唱》、《中国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著有《赣南采茶戏的曲调来源与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之关系》、《赣剧两路高腔不同音乐特点比较及其源流分析》、《从山歌、号子、小调看商业化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影响》等多篇论文。1998年,获当年的“中国民族文化基金会”奖学金。

内容简介

5.民歌来源于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在远古时代,人们出于对1大自 然的崇敬和畏惧,常常要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例如,在许多农耕民族都有 祈雨、乞求丰收的活动,还有一些民族有自己特殊的祭祀活动,例如印第 安人有崇拜太阳的活动、彝族人有对火神的崇拜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 远古的先民来说是生活中的大事,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 是他们的宇宙观的反映。在祭祀过程中,歌唱一般是必不可少的,人们通 过歌声来表达对大自然、神灵的崇拜和敬意,以求得生产生活的安宁。在 世界各民族中,特别是那些比较原始的民族的民歌里存在着大量的宗教、 祭祀歌曲,从这些歌曲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原始民风的遗存。 总之,民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渊源关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不可 否认,社会生活为民歌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准备,民歌无 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深刻、具体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歌 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化展现。 (二)民歌反映了不同的风土人情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生 活方式和地方风俗,它们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别具特色。 既然民歌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映了社会生活,那么,我们在民歌中也就 可以领略到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 由于许多民歌都是在一定的民俗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各类民俗活动 歌曲最为鲜明地反映出了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先以最为普遍的婚俗为例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在婚俗中会产牛…相应的婚俗歌曲,世界各地流 传着许多婚俗歌曲,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具体婚俗的不同,住歌曲 的内容和形式上又存有差异,从而反映出不一样的民风民情。我国的哈萨 克族、柯尔克孜族、土族、傣族、侗族、彝族、哈尼族、土家族以及汉族 的一些地区都有婚前唱伴嫁歌和哭嫁的习俗。以土家族为例,土家族女孩 儿在离家时都要演唱“哭嫁歌”,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 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她们先是在吊脚楼的闺房里架一张书桌,上面置 茶十碗,然后邀请邻家女友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起初为隔夜哭,后来 为连夜哭。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骂媒人、 诉说自己的不幸、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土家族以哭嫁 来衡量女子的才德,离结婚的日子越近,哭得越悲伤,直到哭得新娘嗓子 沙哑、两眼红肿,方被认为是贤德女子。哭时多采用“嗡”、“蛮”、“ 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这首《哭姊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 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 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与土家族的哭嫁不同,云南的普米族结婚仪式主要体现为礼节十分繁 复,相应的婚礼歌曲也卡咋,类多样。结婚时,男方到女家迎亲要唱《迎 亲调》《出门调》,接新娘时双方要对唱《盘婚调》,新娘上马离家前要 唱《上马调》,半路上遇到新郎的迎亲队伍要唱《下马调》,新娘被接到 新郎家时主婚人要唱《关门调》和《开门调》,接待来客时要唱《迎客调 》等。 在印度,当地的婚俗是新娘在家里等待新郎来接她,梳妆打扮以后, 女伴们就陪伴着她,并且唱起婚礼歌曲。歌词大意是:我们一切都已经准 备好了,就等新郎来迎亲,希望他英俊又善良,婚姻能美满。而之所以要 演唱这种婚礼歌曲,是因为印度还有很多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所以新娘不 知道未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因此她很期望见到新郎,歌中就表达了她这种 期盼的心情。 再来看看与婚俗同样较为普遍的丧礼。世界上许多民族都非常重视丧 葬礼仪,因而大都有专门为死者演唱的歌曲,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让死 者的灵魂得到安处。比如在南美洲的巴西,专门有一种守灵歌,演唱时, 人们聚集在死者的周围唱起歌谣,在歌声中,他们相信能使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在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民族中,葬礼时专门由妇女们用 合唱或独唱的形式来演唱哀歌,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在我国湖南湘潭地 区也有专门为死者演唱的“夜歌子”或“孝歌子”,内容十分丰富,有描 述阴间状况的《游地府》,有表达孝道的《二十四孝歌》,有表达离别感 情的《辞别歌》,有讲述创世纪的《搜天记》,甚至还有演义历史故事和 人物的《隋唐十八好汉》《魏征斩龙》等。场“夜歌子”唱下来,就像是 把天、地、人间都游历了一遍。而我国景颇族的丧礼歌曲更不同于许多地 区,歌曲的风格十分欢快,人们在出殡前彻夜歌舞,因为他们认为,人死 之后是去了最快乐的地方,即到祖先的居住地去寻找先入,故而应让死者 高兴地离去。由此可见,民风不同,则风俗各异,民歌所展现出来的内容 也不相同。 除了婚俗、丧礼这类比较普遍的民俗之外,还有一些民俗具有较强的 地域陛,因此相应的民俗歌曲也只在相对特定的地域流行,带有鲜明的地 方特色。泰国有一种节日叫“灯笼流”,这是为祭祀雨神“因陀罗”而产 生的节日。它是在泰历的12月望日之夜(约为公历的11月底),人们点着用 香蕉叶做的灯笼,放进河里或池塘里,无数的灯笼光映在水面上,十分美 丽动人,等灯笼顺着水波流走后,人们就要唱起《灯笼流》的歌曲,一边 还跳起拉姆·翁舞。《灯笼流》歌曲是在泰国独特的风俗下产生的民歌体 裁,因此只有在泰国才能听到这些美妙的歌曲。P0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