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短长书
作者简介
刘柠,作家、译者。著有《竹久梦二的世界》《藤田嗣治: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中日之间》《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东京文艺散策》等。译有《花甲录》《丹下健三:构想战后日本》《禅与日本文化》等。主编《东方历史评论》日本特辑。
内容简介
低欲望日本,不过是中国人的意淫 …… 在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的长期萧条中,手头紧可以说是一种国民通感,大前在书中写道:“过去十多年,日本不管哪个阶层,其实际年收入都减少了约100万日元。”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降级就成了自选动作。而各阶层不约而同地乘梯而下,便酿成了所谓低欲望的空前社会景观。如此景观之下,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草食化的年轻人和活力满满的老年人”无处不在,前者在厉行节俭,后者在开源节流。与无所事事却绝不过度消费的年轻人同步递增的,是那些退休的老人。于是,我们看到机场、车站、餐厅、景点,到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长者,即所谓“白发经济”。 举个例子,战后第二个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数仅次于“团块世代”(婴儿潮一代,即1947年至1949年的出生者)的“团块二代”(即1971年至1974年的出生者),日本全国共有210万人,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尚处于未婚的孤男寡女状态,更遑论生孩子。这个阶层,在经济上虽不及团块世代优渥,但比后面的世代要强不少,按说结婚生子全无问题。我有个朋友,是东京一所私立大学的准教授,作为团块二代混得还算是差强人意,可他一直独身,且做好了终身打光棍的打算。并不是不想结婚,而是觉得结婚不现实。因为对他来说,“结婚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对中国人来说颇费解,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结婚首先是一个人生观问题(如是否不婚主义),或者是一个爱情问题(有无机缘)。但这位朋友作为团块二代,对婚姻问题有很现实的既成标准——三十岁时年收入多少,四十岁时要达到多少,都是实打实的硬指标。而他自己由于读博士比较晚,博士毕业后又当了多年非常勤讲师,故被认为收入“不达标”。还有一个令中国人难以理解问题是,在结婚问题上,决定权基本掌握在女方手中。日本女性虽然对参政权等的社会参与度不高,但她们在经济上却是高度独立的。而经济的独立,又反过来强化了女性意识,所以多数女性一般不会选择在经济上不达标的男性,也不大会为结婚而选择消费降级。 毋庸讳言,低欲望是由于不消费,可不消费却并非因为没钱。其实,日本藏富于民的程度是不低的,国民个人金融资产约为1700万亿日元,企业内部保留金约有380万亿日元。如此巨额财富,哪怕只释放一个百分点,也能使日本经济得到改观,可“即便有如此雄厚的资金,但就是不想使用,这才是问题之所在”——诚哉斯言,问题不在于没钱,而在于有钱不花:国民手中的钱既不能贡献于内需,企业保有的现金储备也不能用于给员工涨薪。于是,只剩下在低欲望水域中缓慢行驶之一途。因此,找出有钱不花的原因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社会财富的构成稍加考察,便会发现,国民财富的大半实际上掌握在老人手中:六十岁以上者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占全部的63%;年龄放宽到五十岁以上的话,占到84%;而四十岁以下的若年层则相当可怜。越是低龄者,财富占有率越低,且大量非正规雇佣者缺乏基本生活保障,乃至沦为“穷忙族”(The Working Poor),这应该也是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草食和蛰居的主因之一。如此,不消费问题便呈两极化发展:老人有钱,但不花;年轻人想花,可真没钱。因此,在相当程度上,问题可简化为:老人为什么不愿花钱?答案是明确的:须应对“老后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