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欢喜生命本来的样子(插图典藏版)/李叔同作品精选集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精修佛律,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圆寂,年六十三岁。他承传了南山律宗,被尊为第十一代祖师。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弘一法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他精通日文、意文、英文,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人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还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在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话剧史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叔同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等。
内容简介
我的父亲母亲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 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 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 ,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更加显 赫了。但是,他为官不久,便辞官返乡了,开始经商 。在晚年的时候,他虔诚拜佛,为人宽厚,乐善好施 ,被人称为“李善人”。而这就是我的父亲。 我是光绪六年,在这个平和良善的家庭中出生的 。生我时,我的母亲只有二十岁,而我父亲已近六十 八岁了。这是因为我是父亲的小妾生的,也正是如此 ,虽然父亲很疼爱我,但是在那时的官宦人家,妾的 地位很卑微,我作为庶子,身份也就无法与我的同父 异母的哥哥相比。从小就感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所给 我带来的压抑感,然而只能是忍受着,也许这就为我 今后出家埋下了伏笔。 在我五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没有了父亲的 庇护和依靠,我与母亲的处境很是困难,看着母亲一 天到晚低眉顺眼、谨小慎微地度日,我的内心感到很 难受,也使我产生了自卑的倾向。我养成了沉默寡言 的内向性格,终日里与书作伴,与画为伍。只有在书 画的世界里,我才能找到快乐和自由! 听我母亲后来跟我讲:在我降生的时候,有一只 喜鹊叼着一根松枝放在了产房的窗上,所有人都认为 这是佛赐祥瑞。而我后来也一直将这根松枝带在身边 ,并时常对着它祈祷。由于我的父亲对佛教的诚信, 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经典,受到 佛法的熏陶。我小时候刚开始识字,就是跟着我的大 娘,也就是我父亲的妻子,学习念诵《大悲咒》和《 往生咒》。而我的嫂子也经常教我背诵《心经》和《 金刚经》等。虽然那时我根本就不明白这些佛经的含 义,也无从知晓它们的教理,但是我很喜欢念经时那 种空灵的感受。也只有在这时我能感受到平等和安详 !而我想这也许成为我今后出家的引路标。 我小时候,大约是六七岁的样子,就跟着我的哥 哥文熙开始读书识字,并学习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 那时我哥哥已经二十岁了。由于我们家是书香门第, 又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官商世家,所以一直就沿袭着严 格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哥哥对我方方面面的功课, 都督教得异常严格,稍有错误必加以严惩。我自小就 在这样严厉的环境中长大,这使我从小就没有了小孩 子应有的天真活泼,也疑我的天性遭到了压抑而导致 有些扭曲。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这种严格 施教,对于我后来所养成的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生 活作风是起了决定作用的,而我后来的一切成就几乎 都是得益于此,也由此我真心地感激我的哥哥。 当我长到八九岁时,就拜在常云政先生门下,成 为他的人室弟子,开始攻读各种经史子集,并开始学 习书法、金石等技艺。在我十三岁那年,天津的名士 赵幼梅先生和唐静岩先生开始教我填词和书法,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