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消息(增补版)
作者简介
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剑宗读书法》《世间文章》《诗经消息》《书到今生读已迟》《虚构的现艺》《驯养生活》等。
内容简介
" (P142) 《民劳》里有太多值得反复体味的地方了,有心人几乎能从这首诗里看到衰世的典型特征和可能的救治之道。不过,真正引发我兴趣的,是其中的“无纵诡随,以谨缱绻”两句。毛传释“诡随”云:“诡人之善,随人之恶者。”也就是乖违人的善,随从人的恶,正是小人毫无原则的样子没错吧?“缱绻”二字,《正义》解曰:“缱绻者,牢固相著之意。非善恶之辞,但施于善则善,施于恶则恶耳。此云‘以谨缱绻’,是人行反覆为恶,固著不舍,常为恶行也。”两句连起来,那意思差不多是告诫君王,不要放纵诡随之人,以防跟这些人固结缠绕在一起。熟悉鲁迅作品的人应该看出来了,老成忧国的作诗者尽力劝导的君主,很容易成为《扣丝杂感》中的“猛人”。 “猛人”是广州常用语,“其中可以包括名人、能人、阔人三种”,如果计入《民劳》中的君主,则或可加上“要人”一种——弄不好是最可能成为猛人的一种。无论猛人自身聪敏还是愚笨,只有“一成为猛人,则不问其‘猛’之大小,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那结果,在内,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在外,是使别人所看见的并非该猛人的本相,而是经过了包围者的曲折而显现的幻形”。不管猛人是否情愿,包围者肯定会施展“缱绻”之术,有意跟他固结在一起,从而缠绕成短时间无法拆分的利益联盟。诡随者既然以利益为中心,表现自然也将根据是否有利而变化:“我们在外面看见一个猛人的亲信,谬妄骄恣,很容易以为该猛人所爱的是这样的人物。殊不知其实是大谬不然的。猛人所看见的他是娇嫩老实,非常可爱,简直说话会口吃,谈天要脸红。……但同时也就发生了胡乱的矫诏和过度的巴结,而晦气的人物呀,刊物呀,植物呀,矿物呀,则于是乎遭灾”。揣摩逢迎,假传圣旨,事上谄而临下骄,不正是诡随之人的嘴脸? 诡随之人包围的猛人,既然难免“缱绻”,那命运就几乎可以预见了:“凡知道一点北京掌故的,该还记得袁世凯做皇帝时候的事罢。要看日报,包围者连报纸都会特印了给他看,民意全部拥戴,舆论一致赞成。直要待到蔡松坡云南起义,这才阿呀一声,连一连吃了二十多个馒头都自己不知道。但这一出戏也就闭幕,袁公的龙驭上宾于天了。”这时的诡随之人呢,“便离开了这一株已倒的大树,去寻求别一个新猛人”。无论世事怎样变化,猛人如何走马灯,“包围者永是这一伙”,或者永是性情相近的一伙。猛人脱出这循环的方式,鲁迅设想的是如下两条:“一、是猛人自己出去看看外面的情形,不要先‘清道’。然而虽不‘清道’,大家一遇猛人,大抵也会先就改变了本然的情形,再也看不出真模样。二、是广接各样的人物,不为一定的若干人所包围。”不过,鲁迅向来是悲观的,他当然能够意识到,无论想出怎样的法子,猛人几乎都无法突破诡随者的包围,“久而久之,也终于有一群制胜,而这最后胜利者的包围力则最强大,归根结蒂,也还是古已有之的运命:龙驭上宾于天”。 或许是因为鲁迅向来不喜欢围拢起来的一群人,故此提到猛人的时候,他对诡随者的缱绻更为深恶痛绝,而没有多用心刻画猛人。其实,多数猛人恐怕原就有缱绻的属性,并非有了诡随者才变成如此。就拿《民劳》中的“小子”周厉王来说,弭谤中信任卫巫而钳制众口,大臣谏止而一意孤行,不正是有意纵诡随而任缱绻?子曰:“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弭谤塞言,不善莫违,确实近乎一言丧邦了吧?如此之王,是否可以就此定性?较早的《墨子》,就已经将厉王归入著名的暴君之列:“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左传》昭二十六年则云:“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毛诗正义》解《桑柔》时,就讲得更加清楚:“厉王之恶,实出本心,非必臣能损之,初时亦无所善。作者以君臣一体,助君为恶,故归咎于臣,以刺君耳。”以此类推,历史上记载的诸多诡随之臣,是不是很大程度上在代天生恶德的君主受过? 或许是因为弭谤造成的影响太过糟糕,因此众恶归焉,后人对周厉王的谴责越发强烈,“暴虐”几乎成了他的标签,差不多可以并入殷鉴,一起成为“不能这么做”的标志。经历过亡国之痛的人,更是对厉王有着忍不住的怨愤之情。明末清初的钱澄之,就在《田间诗学》里写道:“至于厉王,始尽废文武之法度,尽失文武之民心矣。以宣王励精图治,有志中兴,而晚节遂衰,不能复振。再传幽王,善政微而流弊出,国遂以亡,则厉王遗毒深也。夫以周家数百年忠厚培植之民,一旦围王之宫,流王于彘。古今异变,出自周民,非失民之甚,何以有此。周之亡于厉王久矣。……盛世之音甫终,亡国之音斯起。吁,可畏也。”跟这样天生恶德的猛人(君主)相处,并且已经有了明显的亡国之兆,即便老成如穆公者要进谏,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 ★这本《诗经消息》虽然谈论的是古代,但它实际上是一本新的书,我更关心的是它跟现下这个时代活生生的联系,更关心它该怎样走进我们的生活世界。 ——黄德海(作者) ★黄德海在《诗经消息》中强调了“经”的意义,所谓“经”,求取的一定是我们的共同体,我们共同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是稳固可辨认的、可共同遵循的一个志趣。这个志趣当然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 ——李敬泽(文学评论家) ★这本书里,作者更看重的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东西,更圆润更丰盈,有种游刃有余。 ——走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