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消逝的梦(中英双语)(精)
作者简介
罗晓韵 Jolie Luo 知名环球旅行家,国家一级摄影师,极地摄影师,关注人文、环保、女性的内在力量等题材。 勇于冒险和挑战自我,用镜头记录和观察世界,并将自己融合于环境中,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极具视觉冲击的作品,缔造世界与自己的联结。 出版有《360°零死角绝美自拍法》《我喜欢的风景是寂静的》《花色美图》《冰岛迷梦》等图书,其中画册《冰岛迷梦》被冰岛总统ólafur Ragnar Grímsson在总统府推荐。
内容简介
梦中小镇 冬季,我有些迟疑,但还是决定去最遥远的格陵兰。 格陵兰是世界第一大岛,位于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面积 21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气候严寒,中部地区的最 低月平均温度为零下47℃,短时间最低温度达到零下 70℃。 飞往格陵兰的前一天,冰岛挂起了警示牌,提醒着所 有人巨大的暴风雪即将来临,从雷克雅未克机场起飞的所 有航班都会被取消。我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消息,拖着行 李折回到了酒店。第二天赶上了唯一可以飞抵格陵兰的航 班,开心得不敢相信,又对自己的运气有点习以为常。从 雷克雅未克或哥本哈根飞格陵兰小镇伊卢利萨特 (Ilulissat)只有短短三个小时,机票却比从北京飞到 巴黎还贵。这条航线时常因为极端天气的影响面临返航或 停飞,再加上往返格陵兰航线的飞行员会长期经受极地辐 射,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所以这条航线所需 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高。 不断颠簸的飞机终于降落在这个被冰雪覆盖的岛屿, 我悬着的一颗心才跟着一起着陆了。当我走出机场,看到 彩色的小房子随意地散落在白色大陆上,就像进入了一个 童话的梦境里。前来迎接我的是提前联系好的当地人,他 们长着亚洲人的面孔。据记载,本地的因纽特人属于蒙古 族,大约在几千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北极。 伊卢利萨特城镇不大,几乎一个小时的步行就可以逛 完,里面居住着4000多个居民。镇上的基础设施非常简 单:一座教堂,一间邮局,一所学校,一家旅行社,一个 超市。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镇子,却是格陵兰的第三大 定居点。从渔港里停泊着的大大小小的渔船中,我能感受 到这里渔业的发达。伊卢利萨特港口是格陵兰岛的第一大 渔业港口,大约1/3的当地居民从事渔业及相关产业。 漫长的冬天对于生活在北极圈的人来说是一个难熬的 季节,路上行人寥寥,大多数商店也都不开门营业。为了 能够御寒,我每天穿得像一头笨重的小熊,踏着雪,紧握 着相机,缓慢地在街头移动。我向着海边冰山的方向走 去,巨型冰山就在离城镇不远的海面上漂浮,我跟着这不 可思议的景象一路追寻,但看着近,走着却远,竟然迷了 路。此时我的体温也在持续下降,为了不至于冷到失去知 觉,当我看见路边一家小小的咖啡店,便躲了进去。里面 有几台老虎机和几位看起来挺沧桑的大叔,他们应该都是 经常出海的渔民,其中有位脸上有着明显伤疤的大叔,从 我一进门就用犀利的眼神打量着我,这种眼神让我变得紧 张。我从他们面前小心翼翼地走到点餐台,发现菜单上居 然有麻辣牛肉饭,我试着点了一份。当我发现餐桌前没有 多余凳子,只能站着吃饭的时候,那位脸上有伤疤的大叔 突然起身,把自己凳子递过来,简单比划了几下,示意让 我坐下。在那一瞬间,大叔那张如雕刻般坚毅又充满沧桑 的脸变得特别温暖。 在格陵兰的日子时常让我有种错觉,我的面孔和他们 是如此相似,但又天各一方地生活,彼此间陌生又熟悉。 这种错觉让我感到这个世界很大,人类很渺小;这个世界 罗晓韵成名很早,我读大学时,她的旅行系列自拍照就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并以此为主题出版过图书,另外,她还有自己的人像摄影公司,事业上风生水起。 和她有交集是在去年,开始负责她的新书,一本讲述她这几年多次前往格陵兰的所见所闻的书。从最初听她讲只字片语的小故事,到后来逐渐整理成型,再到现在结集成册,花费了她不少时间和精力。她的前一本书《冰岛迷梦》反响还不错,但相比起来,我会更喜欢这本新书:有更厚实的沉淀、更冷静的拍摄,和更平实的笔触。不再把自己放在年少成名的偶像设定里了,变得更真实,因而能传达给别人的东西也变得更多。 这本书名字叫《格陵兰消逝的梦》,讲的是这个地球上一块正在慢慢消失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于外面的人来说,神秘、奇幻、美丽,而这种进行时态的消失过程,让这种特性得以强化,美好事物的消逝总是更能引人喟叹,莫不如此。 沧海桑田本是这个星球活动的一部分,气候变暖不一定是人类的问题,也可能只是地球日常更替的一部分而已,但人可以作为观察者、见证者,去留下一些什么。罗晓韵用了几年时间去做了这件事,而且做得很不错,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如果你刚好看到,也推荐你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