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的故事/科学的故事丛书

天文的故事/科学的故事丛书
作者: 杨天林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天文的故事/科学的故事丛书
ISBN: 978703053745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古老的观象授时 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离不开天文。作为 农业民族,华夏先民很早就开始观测气象、制作仪 器和编订历法。 1.春秋以前 考古资料和历史典籍告诉我们,在帝尧时代, 中国就有了专职天文官,其任务是“观象授时”, 那是4000多年前。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一年的天数, 懂得用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春 夏秋冬四季。 《夏小正》一书据说是夏朝流传下来的,书中 记录了许多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知识,其中天 文方面提到北斗斗柄每月所指方向有变化。从甲骨 卜辞中可考证出,殷商时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 ,规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闰月置于年终。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不乏天文现象 描述,如“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七月》), 意即七月的大火星向西偏(大火星即心宿二,天蝎 座的α星);“三星在户”(出自《诗经·绸缪》 ),意即抬头从门框里可以望见河鼓三星(河鼓三 星即天鹰座三星)等。这些都是古人对天象的一种 解释。 自古以来,在几乎所有人心目中,“天”都居 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古代社会,人们心中最大的敬 畏一定是天,其次才是祖先。从“天子”这一称谓 不难理解这一问题。在古代,专门从事天象观测和 预言的人不会是凡人,因为他们与天和时间打交道 。在精神上,他们有崇高的地位;在物质上,他们 有优厚的待遇。这一职业本身为他们赢得尊严。翻 阅一下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观象授 时”的人都有令人相当羡慕的行政级别。 不过,最初的“观象授时”远在人类文字的起 源之前。从原始社会起,中国大地就开始了星象观 测的艰难历程。仰韶文化时期的劳动人民在他们心 爱的彩陶作品上描绘过光芒四射的太阳,零星记载 了太阳的变化。 在茹毛饮血的年代,我们的祖先遵循的作息时 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大自然为人类 安排好了的。他们对时间的把握基本上就以天上的 太阳为准,日升日落现象一次又一次地让人们悟出 了“一天”是怎么一回事。到了商代,时间的划分 更加细致些,当时,一天的时间概念按顺序是黎明 、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虽然略 显粗糙,但也基本够用。 最早的星象记录既包括天空中的星体种类、数 目和位置,也包括日食、月食、太阳黑子、日珥、 流星雨等罕见天象,其时间之久远、记载之丰富、 描述之详尽、观察之仔细世所罕见,这些记载推动 和促进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很高 的科学价值。这种情况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