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门回首嗅青梅--李清照词传/知秋书系

倚门回首嗅青梅--李清照词传/知秋书系
作者: 郑洛依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16.80
折扣购买: 倚门回首嗅青梅--李清照词传/知秋书系
ISBN: 9787514359473

作者简介

郑洛伊,散文作家,专栏作家,生于南国,长于北地,感沾烟火,饱读诗书,娴于笔墨,沉迷于传统文化之美。

内容简介

3.这个秋日比别处温柔 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 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 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随手翻看案头的宋词,来不及设防,就跌入了秋 思、秋愁、秋怨的圈套。 数百年前宋人的伤流逝、叹别离,被初秋的寒露 、暮秋的凝霜裹挟着,不期而至,化作恼人的秋风秋 雨、萧索的衰草枯藤、瑟瑟的倦柳枯荷、冷冷的寒江 暮湖、长鸣的残虫孤雁,化作文人墨客点染在砚边纸 上的一声叹息。 明快的夏季一消,秋意就浓了起来。唐宋文人的 才思在这个季节总是格外敏感,一叶知秋,落叶见愁 ,以至于唐宋诗词里的秋境,也笼着浅浅的一层愁色 。 想到千年前对着秋风秋月吟诵唱和的宋人,总觉 得他们的眉头该是皱着的,嘴角当是垂着的,就连润 笔的墨可能也是和着烦恼调出来的,也难怪,连他们 吟出的词都带着清冷的凉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 ——范仲淹《渔家傲》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 无信,何处寄书得。 ——晏几道《思远人》 读罢这些诗词,当真容易让人心生喟叹:秋风秋 雨愁煞人!但是,年轻的李清照自是有些不同。 那时候她还没品尝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 刻骨相思,也未萌生“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的 忧国之殇。她拥有的是与生命共鸣,与天地齐舞的朝 气,所以旁人眼中萧瑟的暮秋湖色,于她看来也多了 几分蓬勃与可爱。 这幅晚秋湖景由一个远镜头开始:高远的天空下 ,一片辽阔而旷远的湖水泛起微澜,秋色已深,远远 地望过去,塘里的红莲衰萎,昔日空气中浓郁的荷香 也淡了些。这些意象似乎也有点泛着冷秋的韵致,但 在李清照眼里,这委实是一派令人怦然心动、忍不住 想去亲近的山光水色——这风景之妙、之好,“说不 尽”,道不穷。 镜头被推近:荷叶虽然早已凋残,但放眼看去尽 是饱满的莲子,成熟的季节总能给人些许惊喜不是? 两岸的水草、沙渚上的蘋花受清露洗涤、滋润,与摇 曳的莲蓬一起,给人丰盈充实的质感,又让人感受到 含翠凝碧的生命力。景色如此令人流连,但游人却不 得不离去,百般不舍的词人,婉转地表达了内心的不 舍:那眠沙鸥鹭一定舍不得让我走,你看它都别扭地 不肯理睬归去的人! 这一页秋日格外温柔,似乎它的下一页不是寒风 飒飒的严冬,莺歌燕舞、沁人花香仿佛马上要穿透纸 张浸过来了。这首词尽在写景,但字字含情,词人把 自己的感情浇灌在客观景物之上,是为“移情”,所 以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花草水鸟都在留客,万千心事 都在一“亲”一“恨”之中。 古人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 情”之法在古诗词中极为常见,将情寄托于景,即以 景移情,正如《双调忆王孙》上下两阕中的末句;将 情托拟到物,便为以物移情,原来没有生命和情趣的 外物就因此获得了灵魂,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花鸟、 烛泪都因“移情”完成了与文人喜怒哀乐的相通。 这是厚厚的宋词里一页特别的秋色,少了伤感, 淡了凄楚,添了一些意气,多了一股盎然,倒显得旁 的秋都是凉的、薄的、苦的、硬的,她李易安的却又 暖又浓,又甜又柔,脆生生的让个万物凋零的季节多 了几分生气、几分温柔。 中国的古典诗文里,喜秋的作品倒也有一些,如 刘禹锡的《秋词》、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 山行》,但只几篇,很容易就被“悲秋”的主流淹没 了,外国文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