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十万个为什么(5)

中国历史文化十万个为什么(5)
作者: 编者:郭卉菁//傅泽华//夏晓霞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国历史文化十万个为什么(5)
ISBN: 978754721874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为什么评《战国策》“长于说事”? 如果读《左传》像坐着安静地看一本精彩的小说 ,那么读《战国策》,简直就像在看一部有声有色的 动作电影。后人评价这部反映战国历史的散文集“长 于说事”,善用比喻。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 夹杂着很多我们熟悉的成语,比如在《楚策》第一篇 中,江乙用“狐假虎威”应对楚宣王;在《燕策》第 二篇中,苏代用“鹬蚌相持”说服赵惠王等。 “长于说事”具体表现在善于夸张生动地描绘激 烈的场面、多姿的人物,文笔气势磅礴,形象栩栩如 生。于是在我们面前,会出现纵横家苏秦神采飞扬、 滔滔不绝地说服秦王的场景;会出现侠士荆轲在行刺 秦王前悲壮英勇、怒发冲冠的样子,令人仿佛身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历史情境中 ;还能听到鲁仲连和幸垣衍针锋相对的精彩辩论;能 听到庄辛用生动的比喻劝说楚襄王,一席话令楚襄王 “颜色变作,身体战栗”,还授予他高官美玉;也能 听到赵威后对齐国使者掷地有声的质问,从中感受她 重视民心向背的政治远见。同时,我们还能看出这本 书的篇幅特点——写说辞多过写事,说辞中既有连续 的独自、对话,也有简单的过渡语,这就使文章具有 很强的动感;而且文中较长的叙事段落都是记录一些 重大历史事件,所以很有说服力。 《战国策》共有33篇,成书时间约在战国末年秦 汉之际,作者已经不可知。书中采集编写了东周、西 周、秦、齐、楚等12国的史料,记载了从公元前460 年~前220年共240年的历史。初名为《国策》、《短 长》等,后由汉朝刘向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因 为书中记载的历史比较杂,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谋臣 策士的斗争史以及相关的谋略和演说辞,所以保存了 一些珍贵的历史细节,成为司马迁写《史记》的重要 素材来源。该书笔法的铺张扬厉、恣意纵横,吸引着 后人争相仿效。比如汉代贾谊、晁错的政论文,宋代 苏洵、苏轼父子的议论文等。但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 微词,有人说它的一些内容过于夸张虚构而有失史实 。但是和《尚书》、《春秋》的谨严相比,显然《战 国策》更生动有趣,便于阅读。 为什么说读先秦诸子散文 像与哲学家“对话”? 先秦时期,文学、史学、哲学还没有“分家”, 散文不仅是文学作品,还包含着丰富的史料和鲜明的 哲学思想。所以在阅读先秦诸子散文时,我们能感受 到其中浓厚的哲学韵味,也能了解到众多哲学家的思 想——以儒家的孔孟思想和道家的老庄思想为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由此产生了一个社会的中间阶层“士”。他们地位 不太高,但是有许多才华出众的人。很多“士”成为 诸侯的门客,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不同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于是在学术流派上出现了儒家、墨 家等。散文由此呈现出“百家驰说、诸子争鸣”的局 面,此时期被后世誉为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先秦诸子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及其政治观 点,重要的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分别 有一些代表作,世人称之为“诸子散文”,并根据其 特点和出现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语录体散 文,以儒家的《论语》和墨家的《墨子》为代表;第 二阶段:以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为代表 ,突破了语录体,并由对话体向专题议论文过渡;第 三阶段:成熟的议论文,以法家的《韩非子》和儒家 的《荀子》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