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作者: 吕思勉 著
出版社: 万卷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6.00
折扣购买: 中国通史
ISBN: 9787547058725

作者简介

吕思勉,字诚之,史学四大家之一。1884年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幼年时即开始系统地学习经学、史学等多种文史典籍。21岁起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23岁立志专治史学。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海沪江大学等学校任教,并在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但任编辑。抗战期间,因不肯向日本人低头,置常州家业于不顾,闭门专心著书。从抗战胜利直到1957年辞世,一直在光华大学历史系(1951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担任教授。 吕思勉先生毕生悉心治学,即使在困顿中也笔耕不辍,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以及大量札记,共计1000余万字。 他关注国计民生和新文化的发展,致力于“以新思想整理旧国故”,其见解“石破天惊”,远远超越了时代。

内容简介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 鉴。什么叫作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 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的“法戒”。这 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 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 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 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 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 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 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 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 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 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 此了么?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 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 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 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以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 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 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然 则如何是好?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 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 能把自己以往的事,通统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 以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 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原,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 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 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失败者之多,无疑地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呢?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氏》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现,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柢。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1. “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的民主观,华夏民族风云际会民生民俗尽收眼底 2. 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者,未闻第二人。中国近代史学之中,治学zui勤,著述zui丰,研究领域zui广 3. 犀利独到,史学界大为推崇的史学大家;字字珠玑,吕思勉盛名时期的巅峰之作 4. 特立独行的史家,别开生面的历史分期,创新的编纂体例,非同流俗的史料观,特殊的读者群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