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者

践行者
作者: 鲁克 著
出版社: 武汉大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践行者
ISBN: 9787307228337

作者简介

鲁克,本名鲁文咏,著名诗人、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知音》等期刊发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500 余万字, 2006 年获评《家庭》杂志特别大奖。著有诗集《稻谷深沉》、儿歌集《桃花谣》、长篇小说《合欢树》《红色四边形》《金色阳光》等, 部分作品入编中小学教材和读物,作词歌曲《看不见你的脸》入选中宣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优秀战疫公益歌曲。鲁克主张暖性写作,为人民写作,认为一切缺失疼痛与泪水元素的文学艺术产品都是橡皮人、塑料花。

内容简介

富 强 女航天员遨游太空,奥运健儿一次次夺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界目光一次次聚焦新 时代的中国和中国人 。筚路蓝缕,迎难而上 ; 天翻地覆,既慨且慷!国富民强背后,却是那 么多汗水和泪珠。苦难和荣光,一起擦亮中国 坚强…… 2021年10月15日, 神舟十三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发了一条朋友圈:出差半年。 英雄出征,送行的人群里突然冒出一个小脑袋, 她一边挥手一边大声呼喊着:“妈妈!” 英姿飒爽的王亚平,眼角顿时闪烁着泪光…… 殊荣背后,多少艰辛,多少悲壮! “妈妈去给你摘星星!”一句话,多少泪,多少梦想与担当, 它浸透着中国人多少智慧、勇气、自信和顽强! 王亚平 摘星星的中国女儿 奔跑的樱桃,奔跑的梦 风轻云稀,天空瓦蓝而寂静。叽哩鸟像被图钉钉在天空中一样,迅疾地扇动翅膀,冲着辽阔的田野叽哩叽哩地叫。麦浪像涌动的大海微微起伏,灌浆的大地正在迎来收获。而叽哩鸟的窝,就在麦秆上;几枚蛋宝宝,正随着麦秆轻轻摇晃。一切,都像梦一样。 更像梦一样的,是那千百亩樱桃园!青涩褪尽,亿万颗红樱桃在艳阳里闪烁着光芒,娇艳欲滴。一个美少女迎着艳阳,正在樱桃园里奔跑,她的脸上泛着红樱桃一样娇艳的光,亿万颗红樱桃正在她的眸子里奔跑,像星星一样。美少女一边奔跑一边呼喊:“爸爸!妈妈!我验上啦!验上啦!” 正在樱桃园深处摘樱桃的爸爸妈妈,停住手。他们的指尖又红又肿又疼,脸上现出微笑,眼里闪着泪光…… 1980年,王亚平出生在烟台市福山区,那是一个盛产樱桃的地方。和村里其他人一样,王亚平的父母都是农民,半辈子在土地上谋生,家里所有开销和王亚平的学费都靠几亩樱桃树。 从小就饱尝生活艰辛的王亚平,深知父母的不易,所以从小就特别懂事,从不乱花一分钱,而且对父母特别感恩。一到星期天和节假日,王亚平就帮助家里干农活,即使烈日炎炎,小脸被晒得通红,她也从不叫苦。有些活太累、太重了,爸爸妈妈舍不得让她干,她就带妹妹。她的课余时间除了做作业,就是带妹妹。妹妹从小就是姐姐带大的,姐妹俩有着很深的感情。王亚平从小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到大城市当个医生或律师,把辛苦一辈子的爸爸妈妈还有妹妹接到大城市里去享福。 小小的、实实在在的志向,激励着王亚平奋发学习。她比谁都努力,比谁都好学,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偶尔考个第二名,她还会难过得哭鼻子。 王亚平是个要强的孩子,从不服输,凡事争先,一直都是同学们的榜样。王亚平不仅学习成绩数一数二,体育成绩也出类拔萃。 生在农家,吃农家饭,穿农家衣,常年奔跑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王亚平天生就有一副好身板,她优于常人的体能从小就显现出来。400米短跑,800米中长跑,10000米长跑,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王亚平一直是田径场上的佼佼者。 王亚平不仅爱跑步,而且爱打篮球,满场都是男生的篮球场上,常常能看到王亚平矫健的身影。她奔跑,闪展,腾挪,冲刺,上篮,敏捷的动作和精准的投篮,总是引得围观同学阵阵欢呼。 活泼好动的王亚平长于奔跑,也乐于奔跑,王亚平就是一路奔跑着成长起来的。 王亚平一路奔跑着上完小学,又一路奔跑着读完初中,她的成绩一直都是班级第一,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初中毕业,王亚平面临着第一次人生选择。 在父母和乡亲们看来,一个农村女孩子,初中毕业,能够考上中专,毕业后当个老师,脱离农门,已算是光宗耀祖了。但王亚平不这么想,她悄悄地报考了高中。 在条件有限的农村,孩子们考高中像考中专一样不易。一个班难得有一个能考上中专的;即便是考高中,也是好几个人中才能考上一个。 但王亚平最不怕的就是考试,毫无悬念地,她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县第一中学。知道女儿生性要强,有主见,眼看着生米煮成熟饭,爸爸妈妈都没有责备王亚平。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爸爸用满是老茧的大手摸了摸女儿的头,温和地说:“要上,就好好上。” 有了家人的支持,勤奋刻苦又自信有加的王亚平如鱼得水,学习成绩一直稳定,体育才华更是渐渐凸显出来,运动场上,年轻健美的她总是那样引人注目。 机遇总是偏袒有准备的人。1997年,高中即将毕业的王亚平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高考。这一年,幸运之神降临到这一届每一个女孩身上——国家要招收第7批女飞行员。女同学们都觉得机会难得,都渴望飞上蓝天,大家都跃跃欲试。可是,班里20多个女生,只有王亚平一个人不戴眼镜。 女同学们都因近视失去了机会,反过来都怂恿体育尖子王亚平报名。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王亚平去报考了。说实话,从来都不怕考试的她,这一次心中没底了:别说十里挑一、百里挑一了,女飞行员的选拔,真的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啊! 从学校到烟台再到济南的大体检,一轮接一轮严苛的体检下来,王亚平在几万名报考生中崭露头角。这是多大的幸运! 当得知自己体检通过的时候,王亚平激动得跳了起来。她第一时间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勤劳善良又辛辛苦苦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我验上啦!验上啦!” 接下来,就看高考成绩如何了,而文化课正是王亚平的强项,她的自信心更强了,她觉得自己离蓝天白云更近了——这个曾经梦想着当医生、当律师的女孩,现在什么也不想,只想着飞机和蓝天;每到夜晚,遥望着浩瀚的银河,王亚平总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在王亚平看来,银河里的每颗星星都不是静止的,每颗星星都不是在眨眼,而是在奔跑,像她一样不停地奔跑,奔跑…… 王亚平是一路跑出来、考出来的,等待她的,是更长、更远的路,是更多、更艰难的大考…… 奔跑的星星,奔跑的汗珠、泪水和笑容 17岁的夏天,王亚平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一份喜报,那也是整个福山、整个烟台甚至整个山东的大喜报——高考成绩出来后,王亚平最终以文化课总分高出分数线130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录取,成了我国第七批37名女飞行员之一。 就这样,1997年8月,王亚平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开始了她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涯。 1999年4月,在淘汰了7名同学以后,包括王亚平在内的30名学员顺利转入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经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的学习,王亚平以总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从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毕业分配到航空兵某师某团。 该团素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全国大多数女飞行员集中在这里。这里先后涌现出了岳喜翠、刘晓莲、程晓健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来到这里,王亚平一直以她们为榜样,努力学习飞行技术,航理考试连续两年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必须更努力。高空飞越、10米高空走钢丝、花式转秋千、转完30圈再走直线……这些看着有点“吓人”的项目,是王亚平的日常训练项目,有时男同学都会受不了,但王亚平却坚持下来了。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四年如一日的坚持,王亚平最终以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在分配到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的9年间,她安全飞行1567个小时。 王亚平多次参加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这些光荣任务,不仅磨炼了王亚平和战友们的体魄和意志,更让她们由衷热爱日新月异的伟大祖国。 从小我到大我,王亚平完成了一个普通老百姓到一名革命军人的转变,既有了光荣感,又有了使命感。她暗暗发誓,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蓝天,奉献给星河,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作为人类,活在这浩瀚的宇宙,其实每颗心都是一颗星——在宇宙,星与星会相遇;在人间,心与心会交逢。 共同的职业,共同的理想和抱负,让年轻的王亚平和赵鹏相遇、相知并相爱,两颗心渐渐靠拢。 赵鹏也是一名飞行员,两人分隔在相距数百千米的不同单位。因特殊的职业和身份,两个相爱的年轻人不能像普通青年那样时常见面。两人每天的工作都异常忙碌,平时想见上一面都难。 尤其是2008年,两人已将近半年没能见上一面。5月12日,汶川地震爆发,举国哀痛。王亚平和赵鹏分别受命,向地震灾区执行运输飞行任务。一次次,一天天,他们紧张,疲惫,但丝毫没有懈怠,因为使命在心,重任在肩。 那是震后的某一天,两人各自执行运输飞行任务。通过联系知道,彼此先后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到达成都双流机场。都是一身戎装,征尘仆仆,一见面,一向坚强隐忍的王亚平忍不住哭了。赵鹏搂着她的肩膀,轻轻拍打着,温存的笑脸上也挂着泪花…… 那是这一年里,这对恋人在阔别近半年之后的第一次见面,泪水在滑落,机翼在飞旋,而留给一对恋人的相聚时间,不到30分钟…… 这就是祖国的军人!这就是战士的恋情!像白杨一样伟岸挺拔,像星星一样高洁浪漫,又像野酸枣一样谦卑辛酸…… 太空有星月,太空有大梦,伟大的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太空的探索,有了稳定工作的王亚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越来越高、越来越远的追求和梦想。偶然之间,在电视里,王亚平看到了舟五号”发射转播画面,她的梦想在那一刻瞬间明朗并逐渐具体。 当飞天英雄杨利伟飞向太空的画面传来时,中国沸腾了,世界震惊了,军营里的王亚平和战友们更是欢呼雀跃,心驰神往。那一年,王亚平23岁。“我们有了男航天员,也一定会有女航天员!”那一刻,飞天的种子就在王亚平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你要努力呀!争取成为中国第一代女航天员!王亚平,加油!”无数个夜晚,仰望着浩瀚的银河,王亚平在心底对自己呼喊。 2009年,王亚平终于迎来了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首次选拔女性预备航天员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通过了层层检查和考核。 成为航天员,光有梦想是不够的。航天员的生活,和王亚平预想的很不一样,不仅要学习海量的知识,还要进行无数超越身体极限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 2010年,中国第一代女航天员正式选拔,王亚平脱颖而出。在其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王亚平重新学习了50多门课程,坚持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严苛训练和考核,每一个动作零误差、零失误。 航天员的训练有多苦?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前庭耐力训练、失重适应性训练等每一项航天环境适应性的训练,都会把王亚平的体能一次次地消耗完。 一个出舱动作,都要反复熟悉、揣摩,形成肌肉记忆。一次训练四五个小时打底,出舱后,端不稳碗、夹不住菜,累到虚脱都是家常便饭。但是,哪怕在最煎熬的超重耐力训练中,王亚平也没有想过放弃。 航天员训练中,有一个叫停的红色按钮,只要摁下去,就可以停止训练,但王亚平一次都没用过。毫不动摇的信念,坚定如铁的意志力,支撑着王亚平。 太空并不会对女性更温柔,王亚平也用实力证明在太空里巾帼不让须眉。短短3年,王亚平便入选了“神舟十号”任务乘组,成了中国“80后”飞向太空第一人,而且是女性! 随着“神舟十号”冲入云霄,王亚平在太空进行了一场世界上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受众最多的太空授课直播,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在王亚平太空授课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女教师芭芭拉·摩根在2007年做过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给爱达荷州的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为做好太空授课,王亚平和乘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对教具、教学内容的准备,甚至包括对课堂教学心理知识的了解等,针对学生们在课堂掌握的相关常识,挑选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小实验。 为了在太空授课中实现最好的实验效果,王亚平和乘组在地面进行了多次演练。万一实验不成功怎么办?王亚平想起了父亲的教导:“要做个善良的人,更要做个诚实的人,永远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说假话,不来虚的。”想着父亲的话,王亚平的心里无比踏实:“实验做出什么样,我们就讲什么现象。”面对浩瀚宇宙,我们其实都是学生,学生第一要虚心,第二就是要诚实。 除了太空授课,在“神舟十号”飞行中,王亚平还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被同伴们亲昵地称为“小姑娘”“女孩儿”。生活中,同伴们把王亚平当作小妹妹一样照顾,但在工作上,王亚平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绝对不能像小孩儿一样,而是要成为同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 除了这些日夜并肩作战的战友之外,王亚平还有一个特殊的战友,那就是她的亲密爱人赵鹏。 2006年国庆节,相爱多年、聚少离多的王亚平和赵鹏在老家举办了婚礼。因工作原因,婚后长达十年,他们都一直不敢要孩子。十年后,女儿呱呱坠地,一直长到五岁,都很少见到妈妈。别人的妈妈都在身边,天天搂着睡,而她的妈妈却常常在天上,想搂也搂不到。每天夜晚,女儿都搂着妈妈给买的洋娃娃,一边搂着一边自我安慰说:“宝宝乖,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的……” 支持妻子就是支持军队、支持国家,同样身为军人的赵鹏深知军人的使命和天职,他默默支持着,奉献着,牺牲着。面对丈夫的奉献和牺牲,王亚平的内心温暖又沉重,而她深感最愧对的,还是他们小小的女儿。 因为训练和工作,王亚平一年到头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懂事的女儿总会给她最大的宽慰。女儿总是喜欢给妈妈画画,画得最多的就是星星。小小的女儿知道,妈妈是离星星最近的人。 每次出发前,懂事的女儿为了减少妈妈的离愁别绪,并不表现得依依不舍,她总是笑着亲吻妈妈的脸,把画好的星星塞给妈妈。王亚平也总是吻着女儿的额头说:“宝宝乖,在家听话,妈妈去给你摘星星!”美丽的女儿每次都乖乖地点头,虔诚地信,默默地等…… 王亚平之前不知道女儿有多想她,还以为长期不在一起,女儿已经习惯了、不想她了,直到女儿在一次课上哭着跟老师说:“老师,我可以抱你一下吗?我想妈妈……”听到这个故事,坚强的王亚平泪流满面,哭得浑身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