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聊斋志异选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聊斋志异选
作者: 编者:张友鹤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9.50
折扣购买: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聊斋志异选
ISBN: 9787020172085

作者简介

张友鹤(1907─1971),安徽安庆人。著名的校注家,报人。他喜好写作,读中学时就给上海的《申报》投稿,显现出驾驭文字的才华,后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就读,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古典文献功底。1949年后,校注了《唐宋传奇选》、《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聊斋志异选》等,并整理了《聊斋志异》的会校会注会评本。

内容简介

前言: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节选) ? 一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 蒲松龄生于明末,长于清初,那正是一个社会大动乱的时代。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经过十几年的武装斗争,于一六四四年推翻了明王朝。同年,满洲贵族大举入关,开始了对全国的武力征服和血腥屠杀。汉族人民大规模的抗清斗争此起彼伏,持续了四十年,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才告一段落;清朝统治者统一了全国。 明清之际,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清军的烧杀劫掠,以及连年的水旱灾害,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凋敝,田园荒芜,白骨蔽野,饿莩载道。据记载,蒲松龄的家乡山东,“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清世祖实录》卷十三,顺治二年正月),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到康熙年间,农业生产才逐步恢复,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增长,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得到恢复。明代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逐渐分布到较多的地区和行业之中并迅速地成长起来。 在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同时,土地兼并也加速地进行着。满州贵族用圈占和强买的手段夺取了大片土地,汉族地主也千方百计地从事兼并。康熙年间,江南地区“有田连数万亩,次则三四万至一二万者”(《阅世编》卷一《田土》);大批农民沦为佃户,他们必须将收获的六成乃至七成、八成缴纳给地主,此外还要受贪官虐吏的盘剥勒索,陷入极其困苦的境地。农民抗租夺地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过。 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也很尖锐。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日趋没落的封建制度,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读书人考试作八股文,只能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来发议论。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的统治武器,与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了禁锢思想的反动作用。此外,清王朝还以“诏举山林隐逸、博学鸿词”,和搜罗文人学士编纂图书等方法,拉拢控制知识分子;用严禁集会结社和大兴文字狱的手段钳制进步思想,仅康熙二年(1663)庄廷一案,被杀的就有七十二人,充军的达几百人。(见《痛史·庄氏史案》)但是,清王朝的上述种种措施都不能阻止进步思潮的发展。在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的推动下,从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出一批具有民族意识和民主主义倾向的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指责封建帝王“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供其“一人之淫乐”,已成为“天下之大害”。他还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对压制工商业的政策。顾炎武(1613—1682)指出宋明理学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谈,只能危害社会。他提倡研究学问要注意调查实际情况,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王夫之(1619—1692)则系统地论证了“理在气中”这一唯物主义的原理,给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比王夫之时代稍晚的唐甄(1630—1704)和颜元(1635—1704)等,也提出了一些进步的主张。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观念,不仅代表着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商业者的要求。 清初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影响着蒲松龄的思想和创作。他的《聊斋志异》曲折地反映了这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的某些侧面,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是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父亲蒲槃本是一个读书人,在科举上很不得志,于是弃儒经商,二十余年间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但到蒲松龄长大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落了。婚后分家,“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假伯兄一白板扉,大如掌,聊分内外。”(《元配刘孺人行实》)可见蒲松龄年轻时生活是相当困苦的。 蒲松龄早年热衷功名,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此后却屡试不第。三十一岁时,他迫于家贫,应江南宝应县知县孙蕙的聘请做了他的幕僚,不久就辞幕回家了。此后一面在乡绅人家设帐教学,一面应考,直到七十一岁才援例出贡,五年后去世。他在《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一词中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正是他大半生穷愁潦倒生活的写照。 蒲松龄的思想很复杂。作为一个不得志的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长期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这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农民,体察他们的疾苦。特别是对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以及水旱灾害的侵扰,他有切身的体会。他的文章如《纪灾前编》、《纪灾后编》,诗词如《空城雀》、《贺新凉·淫雨》等,都反映了农民的疾苦。《农桑经》记载了农业生产的一些技术经验,表明他对农业的关心。蒲松龄本人的坎坷遭遇又使他对当时的政治弊端和科举制度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他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正是出于对社会黑暗的这种“愤气”,他写成了自称为“孤愤之书”的《聊斋志异》(见《聊斋自志》)。另外,由于父亲多年经商,蒲松龄对市民阶层可能比较熟悉。《聊斋志异》中有些故事是以市井生活为背景的,有些正面主人公就是市民。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束缚,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对蒲松龄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蒲松龄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可能摆脱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和程朱理学的影响。他对社会的不满,主要是从个人的遭遇出发的,所谓“粜谷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答王瑞亭》)之类的牢骚,不过是代表了一批中小地主的情绪而已。他迷信佛教,自以为是“病瘠瞿昙”再世,有很牢固的宿命论思想和因果报应观念。这些都给他的创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四百余篇,诗九百余首,词一百余阕,杂著数种,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几种。《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四十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增补修改。《聊斋志异》的素材多数来自口头的传说,它们流传于劳动人民和中下层知识分子中间。蒲松龄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聊斋自志》)。《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就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此外,还有一些故事是作者亲身的见闻和经历,如《地震》、《上仙》;有的是从旧有的故事衍化出来的,如《续黄粱》;还有许多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如《狐梦》、《绛妃》等。 《聊斋志异》在作者生前已有抄本传世,乾隆十六年(1751)铸雪斋抄本是今存较早的一种。一七六五年始有湖南王氏刻本。一七六六年严州太守赵起杲又刊于浙江,这就是通行的青柯亭本,共收四百三十一篇。解放初在东北发现手稿上半部共四卷二百三十七篇。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较为完备,共四百九十一篇。 (中略) ? 五 ? 《聊斋志异》不但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它植根于民间文学的沃土中,广泛地接受了先秦散文、史传文学以及前代小说的影响,尤其是直接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传统,又加以创新,形成与其进步的思想内容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中国小说史略》) 《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优秀篇章,在创作方法上是属于积极浪漫主义范畴的。蒲松龄以花妖狐魅、畸人异行为描写对象,借梦境、阴间、仙界等特殊环境的描写,通过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些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某些重要的方面。 《聊斋志异》在塑造人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其中许多形象都是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独特的外表、兴趣、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通过精确生动的细节描绘,突出其主要特点,寥寥数笔就使之跃然纸上。譬如,同属狐狸幻化的婴宁、小翠、青凤,都有热情、开朗、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性格也有差异。婴宁从小远离尘世,在鬼母的抚育下长大,养成一种天真烂漫的性格。尤其是爱笑,成为婴宁的主要特征。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写。她的笑,有拈花含笑,有倚树狂笑,有孜孜憨笑,有纵情大笑,浓笑,微笑,咤咤叱叱,不一而足。与王子服相见一节: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婴宁》)真是一路笑来,一路笑去,她走到哪里,哪里就生意盎然。除了笑声,作者还处处用烂漫的山花来衬托她活泼开朗的性格,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样,一个漠视封建礼教的天真爽朗的少女形象便被成功地塑造出来了。小翠与爱笑的婴宁不同,她的特点是“善谑”,调皮捣蛋,爱开玩笑。作者把她的这一性格特征放在一个十分严峻的斗争环境中加以刻画,形势越紧张,她的玩笑开得越厉害。她的闯祸、平祸,似乎都是一场玩笑。这种反衬的写法,颇能收到突出小翠性格的效果。青凤是在叔父的严格管教下长大的,她与婴宁、小翠的天真烂漫不同,显得拘谨稳重,颇有大家闺秀之风。在她身上封建的烙印较深,她与耿生相爱的道路也就更曲折些。当她与耿生初见时,“辄俯其首”;再见时“骇而却退”;当她与耿生私会被叔父撞见时,则“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被叔父诃诟时又只会“嘤嘤啜泣”。这些精确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她既热烈追求爱情但又羞涩、胆怯的心理,而且完全符合她的身份和教养。此外,孙子楚的迂讷痴情(《阿宝》),杨万石的怯懦无能(《马介甫》),贾儿的机智(《贾儿》),江城的悍妒(《江城》),都是因为突出了主要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形象是由花木禽兽幻化的,作者一方面赋予它们以人的面貌与性格,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原物的特征。苗生是虎精,作者就写他性情粗犷(《苗生》);葛巾是牡丹精,作者就说她异香遍体(《葛巾》);那个善长积粟的少妇,原来是鼠精(《阿纤》);那个读书最慧的俞士忱,原来是蠹鱼精(《素秋》)。《绿衣女》中那个少女本是一只绿蜂,作者对她的描写处处照顾到这一点。先写她“绿衣长裙,婉妙无比”,再写她“腰细殆不盈掬”,又写她“声细如蝇,裁可辨认。而静听之,宛转滑烈,动耳摇心”。最后,当于生把她这只绿蜂从大蛛网下救出时,她“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写得多么惟妙惟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中国小说史略》) 故事情节曲折而富有变化,是《聊斋志异》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作者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总是避免平铺直叙,而是力求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味;有的从正面写来,有的从侧面写来,有的则用倒叙、插叙的方法,极尽腾挪跌宕、委曲多变之能事。《葛巾》写常大用与葛巾的相爱,中间经过多少曲折,诚如但明伦评语中说的:“此篇纯用迷离闪烁,天矫变幻之笔,不惟笔笔转,直句句转,且字字转矣。”《西湖主》也以故事情节的曲折取胜。它写陈生在洞庭湖救了一条猪婆龙,后来遇大风覆舟,飘至一处,误入西湖主的园亭,先被问罪,后经鱼婢传词,与西湖主结为良缘。原来公主的母亲就是陈生曾搭救过的猪婆龙。整个故事有几次起伏,陈生由惧转而为喜,由喜再转而为惧,最后终于因祸得福,写得委曲婉转引人入胜。此外,像《王桂庵》、《寄生》、《阿绣》等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虽然曲折多变,但又脉络分明、层次井然,而且首尾呼应,前后掩照,因此结构仍然十分严谨,笔墨也极为简练。《聊斋志异》平均每篇千字左右,其中的名篇如《席方平》才二千字,《续黄粱》才三千字,最长的《婴宁》不过四千余字,但都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叙述了很复杂的情节。蒲松龄总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组织故事安排情节的,往往一开头就写人,先对一个主要人物做一番概括的介绍,成为故事展开的基础,然后抓住他的主要性格特征,迅速地把矛盾铺开并推向高潮。这样就把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安排结合在一起,既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又通过人物性格的展示反过来加强了小说的故事性。 蒲松龄在安排故事情节时,发挥了丰富的文学想象。他可以让一个少年化为鹦鹉飞到爱人身边(《阿宝》),也可以让一只鹦鹉变为美丽的姑娘嫁给自己的情人(《阿英》)。晚霞起舞时襟袖间会飞出“五色花朵”(《晚霞》),彭海秋以手招空就有彩舟自空而降(《彭海秋》)。这些瑰丽多彩的想象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增强了艺术的吸引力。 《聊斋志异》的语言很有特色。它是用文言写成的,对先秦诸子百家、《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古文兼采并蓄,又大胆地吸取了民间的口语、俚语,形成一种古雅简练、清新活泼的风格,很适宜于小说的写作。如《红玉》写冯相如与红玉相见一段:“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问其姓名,曰:‘妾邻女红玉也。’”仅仅六七十字就把两人初见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又如《翩翩》写两少妇对话:“一日,有少妇笑入,曰:‘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曰:‘花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曰:‘方呜之,睡却矣。’”将古语典故与俚语方言熔铸在一起,运用自如,不着痕迹,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邵女》中写媒婆的谈话,更是惟妙惟肖:“登门,故与邵妻絮语。睹女,惊赞曰:‘好个美姑姑!假到昭阳院,赵家姊妹何足数得!’又问:‘婿家阿谁?’邵妻答:‘尚未。’媪言:‘若个娘子,何愁无王侯作贵客也!’邵妻叹曰:‘王侯家所不敢望;只要个读书种子,便是佳耳。我家小孽冤,翻复遴选,十无一当,不解是何意向。’媪曰:‘夫人勿须烦怨。恁个丽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泽,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云:于某家茔边望见颜色,愿以千金为聘。此非饿鸱作天鹅想耶?早被老身诃斥去矣!’”这段对话多么生动!那媒婆的神情容貌简直要跳出在纸面上了。 总之,《聊斋志异》高度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它的富的创作经验,对我们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一九七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