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古诗文:夏昆带你学语文(高中卷)

吃透古诗文:夏昆带你学语文(高中卷)
作者: 夏昆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7.84
折扣购买: 吃透古诗文:夏昆带你学语文(高中卷)
ISBN: 9787545559118

作者简介

夏昆,出生于1970年,中学语文名师。2016年度《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擂主。曾在《人民教育》《师道》《中国教师报》《读写月报:新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上百篇。出版有《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中国最美的语文》《给孩子读唐诗》《给孩子读宋词》等畅销书。

内容简介

聊聊《鸿门宴》的语言《史记》被后人称作“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鸿门宴》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篇,其中可供咀嚼玩味之处颇多,而此篇的人物语言更是含义丰富,令人回味。 开篇曹无伤告密的三句话,其内容无外乎两个方面:“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是第一个方面,说刘邦独揽大权,项羽已被排斥在外;“珍宝尽有之”是第二个方面,说刘邦已经独吞秦王留下的所有财产,项羽将无法分到。也正是这两句话激怒了项羽,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个“为”字表明项羽发动战争的目的不过是从刘邦那里夺回权力和珍宝,战争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权钱二字;之后范增的火上浇油也是围绕着“财货”与“美姬”做文章,根本没有提到诸侯起兵时标榜的“诛暴秦”之类的豪言壮语。所谓推翻暴君,不过是“彼可取而代也”的行动翻版而已。 刘邦的命运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和范增的挑唆而岌岌可危,此时项羽阵营里却出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老好人”项伯。一天晚上,他心急火燎地骑马去给好友张良报信,而张良以一句“臣为韩王送沛公”的托词就轻易地把项伯拉上了刘邦的战船。接着张良入见沛公,知道情势危急之后的刘邦的反应更是精彩:刘邦第一句话“为之奈何”,将皮球扔给张良。熟悉自己手下的刘邦肯定清楚,张良不是来敲丧钟的,这个自己信赖、足智多谋的谋士一定有解除危难的办法。方寸已乱的刘邦始终是“善将将”的,也是能够充分听取臣下意见的。而张良的问话“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给了刘邦一个台阶下:之前的馊主意,弄得大家现在脑袋不保,到底是谁出的?刘邦也顺杆子往上爬,把板子全部打到不知名的“鲰生”身上。这段对话并非闲笔,只有否定了以前错误的决策,才有可能制定新的方针,这也是张良献计的前提。而张良的下一句问话“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我们仔细琢磨,这句话其实是“无用的”,作为刘邦的首席谋士,张良怎么会不清楚自己军队的实力,以及自己军队与项羽军队的差距呢?但这并不是张良犯糊涂,他做此问,不过是将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明了化:现在面前有两条路——战与和。战则找死,只有求和方有一线生机。 一切铺垫工作做好之后,张良才揭出谜底:可以通过项伯向项羽求情。而这时刘邦的反应充分显示了他的性格:“君安与项伯有故?” 按照常理,一个人陷入绝境,好不容易找到一根救命稻草,肯定什么都不问,先捞住再说。刘邦却不一样,到了火烧眉毛的危急关头,他还丝毫不放松对手下的控制,一“安”字其实是一次严厉的审问:你作为我的手下,怎么会与敌方的项伯有勾搭?!张良要是不能圆满解释这个问题,他的大祸可能就会在刘邦的大祸之前到来,曹无伤的命运就是例子。张良解释之后,刘邦恢复了对他的信任,决定按照他的建议,请项伯从中斡旋。刘邦首先要做的,就是跟项伯套近乎。刘邦套近乎的第一句话则是询问张良,项伯与张良的年龄谁大谁小。 刘邦的问法是令人费解的。按照常理,一个人想确定该叫一个陌生人为兄还是弟,应该参照自己的年龄,哪有将这个人的年龄与另外的人相比的道理呢?而且据说,刘邦比张良大六岁。即使项伯比张良大,也不一定比刘邦大,那么刘邦“兄事之”则是毫无道理的。而这恰恰是刘邦狡猾之所在:以张良为参照系,对项伯以兄事之,不仅在拉拢项伯,其实也是在拉拢张良——你的哥哥就是我的哥哥,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这种宁愿让自己“吃亏”的手段更是在项伯面前卖了张良一个巨大的面子。按照刘邦的性格,如果需要认项伯为爹,他也会毫不犹豫去做的。 套近乎的第二个手段就是约为婚姻。刘邦当时有一子一女,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这里不知道约定的是孝惠帝娶项伯的女儿还是鲁元公主嫁给项伯的儿子,不过这都不重要,因为这个婚约本身就是张空头支票。垓下之战中,项羽面临绝境,项伯偷偷逃跑,之后汉朝建立,刘邦成为汉高祖,项伯即使有二十个胆子也不敢攀龙附凤提起当时的婚约。 1、畅销书作家、《中国诗词大会》擂主、中学语文名师夏昆解读古诗文。夏昆是2016年度中国诗词大赛第五期擂主,多部畅销书在中学生读者群影响较大。 2、书中收录高中阶段大部分必背古诗文,夏昆老师逐篇详解。提升诗词鉴赏力,攻克文言文难题,轻松应对语文考试。 3、分享古诗词和古文背后的真实故事,把作品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品读,弥补逐字逐句进行解析的传统解读方式的不足。 4、与古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还原历史背景下鲜活的个体,从他们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与精神品格中,获得生命的体悟与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