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房地产大鳄
作者简介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并担任**G纪实频道嘉宾主持。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掌故辞典》等。
内容简介
富商的善举 1854年汉璧礼等人在今外白渡桥处建了一座跨苏 州河的便桥,对 促进虹口美租界的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 用,汉璧礼也顺 势购进了桥的北堍虹口美租界的不少土地,而当虹口 的市政和经济进 一步发展后,用现代的语言来讲,他当时购进的是“ 农业用地”,而如今 成了“住宅用地”或“商业用地”,地价一下子翻了 几十倍,甚至百余倍。 汉璧礼是一位上海人叫做“聆得清”的人,他深知, 这是租界市政建设 和经济发展给他带来的好处。于是当工部局规划虹口 市政建设,准备 延长文惠廉路(塘沽路),并筑 两条与之三角形相交的马路, 也就是现在的峨眉路和汉阳 路,在这三条路三角形相交形 成的一个占地面积大概10亩 的三角形空地上建造一个公共 市场,就是后来的“三角地小 菜场”,汉璧礼就毫不含糊地让出了他在这里的几十 亩土地。鉴于汉 璧礼对上海租界建设的贡献,英国皇家授予他爵士称 号,所以他的姓 名Thomas Hanbury的前面可以加上个“Sir”,当工 程结束后,工部局 就将原“里虹口路”重新命名为Thomas Hanbury Road,中文名“汉璧 礼路”,也就是**的汉阳路。实际上汉璧礼也不吃 亏,当这里的道路 和市场建成,市政设施改善和完备后,这里的地价和 房价也随之水涨 船高,他在这里拥有的房地产也升值不少。 人们喜欢把旧上海叫做“冒险家的乐园”,如果 换一个规矩一点的 表述,那旧上海是一个高度资本主义化的商业城市, 有人遇上机会,投 机取巧,**爆发而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也有人偷 *不成蚀把米,从 一位百万富翁沦为一介平民,而*多的闯荡者无所事 事,一事无成,就 是一个市民而已。据记载,1869年有一位中英混血统 的尤来旬 (Yurasian)女士在虹口美租界密勒路玛礼逊路(峨 眉路茂林路)转角租 房开办了一所“尤来旬学校”,吸收幼失怙恃的侨民 子弟,不分国籍。 此为善举,得到中外人士的 赞赏,但办校必须有资金支 撑,而这所不收学费的“尤来 旬学校”*需要资金支持,就 是这位汉璧礼爵士支付了一 大笔钱建立了“汉璧礼基金 会”,全额资助学校,18**年, 这所拓展后稍具规模的学校 就以“汉璧礼基金会”之名改称Thomas Hanbury School and Children’ s Home中文校名叫做“汉璧礼蒙童养育堂”。这一年 汉璧礼又让出一 块大约3500平方米的土地,并追加资金造了一所新学 校,1**1年汉 璧礼蒙童养育堂就在新校舍开学。学校规模扩大了, 吸收的学生也有 所扩大,除了吸收侨民的孤儿外,还适当吸收生活艰 难,无力支付学费 的侨民子弟,而原来密勒路的校舍就改为英文补习班 ,招收中国学生, 所收费用归基金会,用于补贴汉璧礼蒙童养育堂。单 靠汉璧礼单打独 斗的基金会显然难以长期维持的,后来工部局接收了 学校,就改称 Hanbury School中文校名也改称“汉璧礼西童学堂” 。其校址为今塘 沽路117号,解放后长期为虹口区**中心中学。 按西方的习惯,男女生是分校读书的,而汉璧礼 蒙童养育堂则是 男女生同校上课的,于是汉璧礼基金会于1**2年又在 虹口的老靶子 路赫司克尔路(武进路中州路,校舍相当于今武进路 412号)又创办了 一所男校——Hanbury School,中国人称之“西童公 学”,于是原来的蒙 童养育堂改为女子小学部,英文名也叫Hanbury School。第二年,工 部局也在北四川路底办了一所西童男校(Shanghai Pu**ic School),由 于这个学校偏离市中心区,招生明显不足,就干脆压 缩招生,节省开 支,1904年决定把汉璧礼基金会的“西童公学”学生 并入工部局立“西 童男校”,于是这个学校改名Shanghai Hanbury Pu**ic School。1941 年12月7*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校被*本接管改为 “*本人国民小 学”,后又作为*本的特务机关——兴亚院机关。 1946年在这个地方 办复兴中学,现在复兴中学内的那幢老楼仍是当年的 教学楼。 P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