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明朝(一本书读懂明代文明)/全民阅读中华文明史系列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皇帝亲自领导六部,事务非常繁忙,因此到明成 祖时,就从翰林院翰林学士中挑选一些亲信来帮助自 己处理政务。因为这些人在宫内中极殿、建极殿、文 华殿、武英殿和文渊阁、东阁内办公,所以叫“殿阁 大学士”,又因为在宫廷之内,所以又叫“内阁大学 士”。他们办事的机构就叫“内阁”。 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大学士便奉命处理诸如 征调或减免赋税,参加审判刑狱以及处理有关人事、 军政等重要国政,掌握了票拟权。 所谓票拟,也叫作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 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大学士“ 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这实际上就是“票拟 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在君主 专制政体下,这样掌握代替皇帝起草批示意见的职权 ,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代言之司”,所 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皇言”。“各衙门章奏 留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随着权 势的加重,内阁大学士中也顺序划分为首辅、次辅、 群辅,而首辅“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虽然是这样说,但内阁与汉唐辅政制度仍有本质上 的区别。 首先,内阁是奉旨办事,只有得到皇帝的批示后 才能办理。当时“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 大不然”。实际上,皇帝对辅臣所拟谕旨有全权的批 改权力,明世宗朱厚璁在位时,对于所委用的大学士 多持戒备之心,为表示自己大权独揽,故在辅臣拟旨 以后,“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 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当时,内阁大学士们只有听命拟旨,没有建议决定权 。在汉唐时期,宰相对皇帝的旨意有封驳权,如果皇 帝发布的谕旨有违祖制,宰相除谏诤之外,还可以拒 绝发布。封驳皇帝的谕旨,在明清两代是绝不可能的 。 其次,内阁只是拟旨,不能直接指挥中央和地方 各级政府,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没有向内阁汇报 政务的义务,而汉唐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上报事务 的副本都要交宰相处存查。这种不能直接插手中央和 地方各级政府的事务,乃是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不同 于前三种辅政制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内阁作为皇帝的贴身秘书和助手,对当时的政治 曾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宣德(1426-1435年)以后,大 多数皇帝躲进深宫,与内阁大学士们商讨政务的情况 越来越少,渐渐地与内阁疏远起来,后来甚至出现内 阁大学士多年见不到皇帝的现象,他们已经不再是贴 身秘书,实际地位和权势便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 部分首席大学士(俗称首辅),例如嘉靖时期的严嵩窥 测皇帝意图,掌握过较大的权柄,又如隆庆时期的高 拱、张居正借皇帝懒怠、不问朝政的空隙,控制内阁 以推进改革;万历初期,张居正以师相之尊,内恃万 历母亲李太后的信任,外因皇帝幼小,竟然独擅大权 达十年之久,开拓出大改革的壮阔局面。但另一极端 是,不少内阁大学士在未能时聆皇言的情况下,不敢 有为,但知保官守禄,尸位素餐,坐视朝政紊乱,国 势颓危,而无所作为。宦官势力因而崛起。 皇帝不见内阁成员,而内阁又不能代替皇帝统治 帝国,皇帝又不能没有贴身秘书,在这种情况下,明 朝皇帝们选中在深宫陪伴他们的太监来充当贴身秘书 ,这就是宦官组织中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