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成长(训练机构机遇与申请第2版增补本)/法律人进阶译丛](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0508/19/20210508190050669.jpg)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法律职业成长(训练机构机遇与申请第2版增补本)/法律人进阶译丛
ISBN: 9787301319437
[德]托尔斯滕·维斯拉格,汉堡市政务副主任级一级高等文官、司法考试局委员。 [德]斯蒂芬妮·贝格曼,博士、法学硕士、汉堡市执业律师 [德]斯文尼亚·凯勒尔,博士、汉堡市区域法院法官、司法考试局委员 [德]马蒂亚斯·扎贝尔,汉堡市社会法院法官、司法考试局委员 译者简介: 胡川宁,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王轶,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生。 黄麟啸,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生。
法治国家最终需要依靠具备法治思维的法律人予以实现,而法学教育正是孕育合格法律人的摇篮。是以,一国是否能建成法治国家在本质上取决于该国之法学教育健康与否。反观我国法学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骄人成绩的背后,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复杂深刻的:一方面,社会现状不时反映出我国法学院所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现时法律服务市场对法律人的需要,并直接表现为我国各大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长期居高不下,以至于法学有时甚至被人调侃为“无用之学”;另一方面,我们的法科大学生也常抱怨在学校所学到的“法学知识”不仅与法律实务相差甚远,甚至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亦有距离。故而,主张对我国法学教育进行全面反思之声,一直不绝于耳。与此同时,有关法学教育的理念,乃至对国外法学教育体制的介绍与探讨,虽非鲜见,但对国外法学教育具体组织模式的系统引荐,却寥若晨星。然须知,一国法学教育的形成,不仅来源于理念上的变革,更有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来看,法学教育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经验的而非理念的。 本书的特色正在于全景式地介绍德国文官候补期和第二次国家考试,而非囿于特定法学教育理念的宣教。同时,或许因为本书四位作者都是来自德国法律实务界,从而他们不仅就文官候补期的相关训练要点为读者进行介绍,还在字里行间衍射了德国职场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本书边码4中,作者点出,良好的人脉背景对于德国法科毕业生职业成长的重要性;而在本书边码38中,作者更建议文官候补生,可考虑赴位于施派尔的德意志行政科学高等学校接受训练,以弥补自身人脉上的不足。另外,本书作者不止一次强调所谓“软技能”(Soft Skills)在法律职业成长当中的重要性。当然,这些“社会大学知识”的存在并不能抹杀德国国家考试制度对于法科学生在专业培养上的严格和系统。从法教义学到报告技术,从实务部门的训练与研讨课到最后的闭卷考试和口试,无不体现了德国现行制度对于文官候补生的严格要求。盖因如此,德国的文官体制得以保有享誉世界的高专业度和素质,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世界典范之一,也直接使得法治国家在德国不只是单纯的理念,而得以成为当代德国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众所周知,我国法制在历史上深受德国法系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具体法制体系和术语直接或间接的传承上,更表现在抽象法治国家理念与历史的相互印证上。但唯独在法律人培养上,不论组织模式,还是教学内容,上述这种传承与连接却并没有明显的印记。相反,当前我国法律人的培养,不论制度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深受苏联法学教育的影响。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律师资格考试,并经国家司法考试,最终形成现行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但是,我国现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考试形式上以客观题为主,考题内容无法考查考生从法条出发的法律思维能力的现实,却仍旧没有改变,至于之后应有的实务训练更近乎空白。而本书不但有对德国法学教育大学阶段“鉴定式”案例分析技术的简要回顾,而且有对文官候补期“判决式”案例分析技术的详尽介绍,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了德国法律人应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本书对文官候补生在各个训练机构所接受的训练内容的介绍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德国公权力机关的日常工作职责和内容,为相关理论研究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口。 此外,本书还难能可贵地,就文官候补生在训练期间可能面对的考试中的权利保障、相关社会保险和税收优惠乃至租房等各类问题进行了详尽介绍。这不单让读者能对德国文官候补生的日常生活更加感同身受,而且对于那些致力于相关比较法研究的学者来说也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总之,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容,将实用性和学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完整而全面地向读者展现了德国文官候补期和第二次国家考试制度的全貌,并且为法律人的职业成长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建议。 最后,翻译德文法律专业著作的难度,或许只有译者本人才能明白。而本书又不同于一般的法律专业著作,其作为一本主要面向文官候补生的向导书,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包罗万象,涵盖了从公法到私法,从实体法到程序法,甚至税法和社会法等相对很少有人触及的具体行政法。这都进一步造成本书的翻译难度远超一般法律著作。鉴于此,也考虑到译者本身能力有限,翻译内容难免有不完善之处,也请读者多多指正。 本书能够翻译成功,首先要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昊老师,是其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人进阶译丛”召集人的精心组织和耐心、宽容,使得我们译者能够安心地完成翻译工作。同时,也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以陆建华先生为代表的编辑们的努力,使本书的翻译得以获得授权,并能顺利出版。另外,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另外两位译者:现同为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候选人的王轶女士和黄麟啸先生,是两位译者的及时参与和细致工作,使得本书的翻译达到了既定目标。再者,笔者还要感谢父母双亲以及内子的理解和帮助,没有亲人们的付出,本书的翻译以及笔者事业上的成长,都是不可期待的。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肆虐,民众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政府“万能”干预的急切盼望,正时时刻刻考验着法治国家理念。而本书恰在此时翻译完成,似乎也正迎合着时代的挑战。故而,笔者希望当下以及未来的读者,能够在心思平复时详读本书,并能坚定或燃起对法治国家的盼望与信赖。 愿疫情早日过去,祝大家身体安康,祝法律人大团结!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胡川宁负责封面、前言至第八章第二节第二部分,王轶负责第十四章至关键词索引,黄麟啸负责第八章第二节第三部分至第十三章。另外,三位译者共同完成了校对工作。 胡川宁 公元2020年3月7日晚 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镇陋室 本书对德国职场文化,乃至法律职业成长中的一些“软技能”多有提及。详尽系统的评介对那些旨在对德国法学教育制度有所了解和研究的读者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对即将进入职场的中国法学毕业生多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