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戊戌变法的尝试与失败)(精)/马勇讲史

维新(戊戌变法的尝试与失败)(精)/马勇讲史
作者: 马勇|责编:李文彧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1.60
折扣购买: 维新(戊戌变法的尝试与失败)(精)/马勇讲史
ISBN: 9787513336987

作者简介

马勇,1956年生,安徽濉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骚动的春天 当胶州湾事件爆发时,中国思想界正在酝酿新一轮变 法维新思潮。两年前在北京出尽风头的康有为虽然不知道 北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但他恰巧离开差不多隐居讲学两 年之久的故里广州,于1897年9月至上海。稍后至杭州西湖 泛舟。11月,复还上海。 伏阙忧危数上书 在上海,康有为拜会了文廷式,向他讨教北京官场的 情况。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师,师生关系非同寻常,而且因 光绪帝宠爱珍妃,爱屋及乌,皇上对文廷式自然是另眼相 看,推崇备至;而文廷式则自以为当今帝师,有时不免不 知收敛,无形中不知惹得多少显贵不舒服。 但不管怎么说,文廷式是京城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显要 名流,只是由于他深深介入了宫廷内部纷争,于是在甲午 战后失宠于慈禧太后,又受到言官弹劾,遂被驱逐回江西 原籍,郁闷中经营煤矿,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文廷式不仅 对京城官场的人脉了如指掌,而且自认为帝党中坚,当然 乐意为帝党物色康有为这样的青年才俊。 康有为与文廷式也不是初次认识,他们于《马关条约 》签订前后,一起在京师从事过救亡运动。文廷式在甲午 战后力主追究李鸿章的责任,并予以严惩。对于《马关条 约》,文廷式痛心疾首,坚守拒约、迁都、抗战三大原则 ,这些主张都深刻影响了康有为。 稍后,文廷式为改革现状,挽救国家,在北京发起成 立强学会,思开启风气,变法图强。康有为、梁启超闻讯 加入,并逐渐成为该会领袖人物。康有为与文廷式政治理 念比较一致,因此文廷式也就乐于为康写了密札数通,为 其到北京后疏通各方面关系提供方便。 康有为此次北京之行主要是为了请求清政府准许国人 移民巴西。康以为中国人满为患,若大规模移民巴西,不 仅可以化解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在巴西建立一"新中国"。 据康说,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在1895年公车上书后似乎就 已坚定了这一信念,在其当年不得不离开京师南下时,曾 与友人陈炽郑重相约:"君维持旧国,吾开辟新国。"广东 具有移民海外的悠久传统,如果一切顺利,康有为可能会 成为海外移民的领袖,在巴西广袤的土地上建立一个以华 人为主的新国家。 然而甲午战后,中国的政治不仅没有多大变化,而且 在康看来,简直是一切不变:压制更甚,心虑必亡,于是" 欲开巴西以存吾种"的信念更加坚定。与此同时,康遇见葡 萄牙人及曾经游历过巴西的中国人,知巴西政府曾来约通 商招工,其使至香港,而甲午战争起。巴西使节在香港逗 留数月,本计划战争结束后与中国方面进行谈判,不料战 事久拖不决,只好空手返国。而香港、澳门的商人获悉此 消息后,均愿承担此任,尤以何穗田的计划最为详尽,任 雇船招工之事。 何穗田又名何廷光,澳门巨商,且具有非凡的政治眼 光,与孙中山、康有为等人都有不同寻常的交往。康有为 此次赴京,其实只是为了这桩移民巴西的生意。 在北京的那些天,康有为主要为移民巴西的事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