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历史(图文版)(精) 附佛像笔记本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2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作品主要有: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内容简介
中国早期的雕塑 雕塑,像建筑一样,在中国也未获得应有的承认,我 们知道大画家的名字,但雕塑家都默默无闻。 最早的雕塑是在安阳商朝的墓葬中发现的。猫头鹰、 老虎和乌龟是常见的雕刻母题(motif),也偶有人的形象, 那些大理石作品都是圆雕,有些就是建筑部件。表面装饰 同那个时代的青铜器的纹样相同。石雕和青铜器在装饰纹 样、基本形体和气质方面是一致的。出土的铜面具有的是 饕餮①,有的是人形。它们都铸造得很好。 公元前5口口年前后,青铜器开始以人和动物形体的圆 雕做装饰题材。初时人像是正面跪姿,严格按照“正面律 ”制作。不久,艺术摆脱束缚去表现动作。总的看,人物 造型矮而且呆板,而动物造型见出刀凿的运作精准有致, 这是基于对自然的准确观察。 到汉代,雕塑在建筑上的重要性增加了。室内墙壁上 有浮雕装饰,这可以从许多汉墓祭室中得到印证。尤如山 东嘉祥武氏基群,人和动物(狮、羊、吐火兽)的圆雕成对 地排列在通往墓室、宫庙的大路两旁。山东曲阜的人像非 常呆拙、粗糙、模糊一团,只大致有点像人形,而兽像则 造型优美,雄壮而有生气。狮子和吐火兽常常有翼(考虑到 中国早期建筑不用人像和兽雕保卫大门,这一做法很可能 是在与北方和西方蛮族接触中从西亚传来的)。四川发现的 汉阙常有鸟、龙、虎的浮雕,它们是装饰雕刻的上品。 佛像的由来 佛像虽于明帝时传入中国,然而未即传播,东汉之世 ,可称其最初潜伏期。至桓帝笃信浮图,延熹八年,于宫 中铸老子及佛像,设华盖之座,奏郊天之乐,亲祀于濯龙 宫。此中国佛像之始也。 按佛教原非礼拜偶像之教。佛灭度后甚久,尚无礼拜 佛像之风。虽有塔庙讲堂等建筑,然塔则以纳舍利子,庙 则以安塔。建筑中有画雕佛传及本行图,然其观念非如后 之佛像也。明帝以后,至公元后一世纪(汉和帝时)健①陀 罗古建筑中始见佛像雕刻,是为造像之始,盖深受希腊影 响者也。此后三四百年间,健陀罗佛像传世者甚多。而中 国受健陀罗美术影响尤重也。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人像雕刻多起来。有一些5世纪 的小佛像留传下来。第一批重要的纪念性雕像见于大同云 冈,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4年)第一个首都。 南朝 自南北朝而佛教始盛,中国文化,自有史以来,曾未 如此时变动之甚者也。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 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而艺术者一时代一民族之象征, 其变动之甚,尤非以前梦想所及者。在雕塑上,至第五世 纪,已渐受佛教之浸融,然其来也渐。在此新旧思想交替 之时,在政治历史上已入刘宋萧梁,而佛教尚未握人生大 权之际,有少数雕刻遗物为学者所宜注意者。其大多数皆 为陵墓上之石兽,多发现于南京附近。南京为南朝帝都, 古称建业,宋、齐、梁、陈皆都于此。附近陵墓即其帝王 陵墓也。陵墓在今南京附近,江宁、句容、丹阳等县境内 ,共约十余,其坟堆皆已平没,然其中柱、碑、翁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