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路--血肉筑成抗战路/滇西抗日战争资料辑录

滇缅路--血肉筑成抗战路/滇西抗日战争资料辑录
作者: 责编:刘焰//李平|总主编:陈光俊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滇缅路--血肉筑成抗战路/滇西抗日战争资料辑录
ISBN: 978722218647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抗战前期国统区的南方外贸运输线 张晓辉 战争对于物资、人力、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后勤支 援对战争结局有着重大影响,而交通运输又在后勤支援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 农业‘国,战争急需的物资,尤其是飞机、舰艇、坦克以 及各种重武器均需要进口。正是看到中国的致命弱点,日 军把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当作战略重点之一,妄图通过经 济封锁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本文对抗战前期国统区(即国民 党统治区)的南方外贸运输线做了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滇 缅公路对全国抗日战争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抗战前期,国统区的对外贸易主要以香港为进出口货 物的转运枢纽,是中国与西方保持经贸联系的最重要据点 。 由于香港在中外贸易和交通运输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国民政府在港所设外贸、运输企业及民间商运机构十分活 跃,使香港成为进出口货物的主渠道。联结香港与内地的 物资运输路线迂回穿插,蛛网密布,灵活发展。既有快捷 的现代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船、飞机,也有传统运输 工具木船、畜力车、独轮车及人力挑夫,从地面的铁路、 公路、内河、海洋乃至天空,呈现立体运行状态。对于我 国对外贸易,取得盟国援助,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坚持 持久抗战,发挥了生死攸关的作用。 本文从对外贸易转运枢纽——香港的角度,将运输路 线划为中路、东路、西路及海上、空中四大部分进行阐述 ,并予以评析。 一、中路对外贸易运输路线 所谓中路,是指抗战伊始至广州沦陷前,由于日本南 侵的渐进性,华南尚未直接卷入战火之中,以广州、香港 为枢纽,广九、粤汉两路为运输主干,形成举世瞩目的“ 香港通道”,此乃抗战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渠道。 抗战爆发后,我国外贸中心逐渐向华南转移,运输路 线顿改旧观。尤其当粤汉、广九两路接轨后,长江中游及 西部各省之客货出入,大部趋向省港,俨然有以粤汉铁路 代替江航,以香港取上海而代之的趋势。 粤汉、广九两条铁路于1937年8月23日正式接轨通车 ,同月27日,首列来自汉口的列车到达九龙。10月,粤汉 、广九铁路英华两段货物联运合约正式生效,成为一条最 陕捷方便的国际交通运输线,大量的军需、民用物资经此 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国内地。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筹划军备及后方生产机器等, 向英美等国订购抗战必需物资,主要利用港澳内运。由于 任务极重,高度重视穗港公路运输与内地联系的作用,于 1937年10月1日成立了西南运输处,担负繁重的国际运输任 务。次年初,香港至广州的公路顺利开通并投入使用,与 广九铁路并驾齐驱,成为抗战初期中国最重要的公路补给 线之一。 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存放在广州及上海需转内陆的货物 甚多,由于日机空袭的加剧和粤汉铁路运力的有限,于是 决定将其中一部分非急需的货物,用水陆三段联运(由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