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蠕虫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布莱克,1904年生于爱尔兰,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教授,皇家文学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以英国现代诗歌著称,并于1968年至1972年期间担任英国桂冠诗人。与此同时,还出版有20部侦探小说,是英国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其中以“奈杰尔·斯特雷奇威”为侦探主角的16部系列小说,囊括了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所有悬疑探案模式,文笔流畅,人物鲜明,被誉为西方犯罪小说的经典。一版再版,畅销不衰,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风靡一时。
内容简介
……好了,他想杀了我。我必须让他杀了我。我已经躺好了,那 就是我的结局。我欠他的—或者不如说,欠她的。 我希望,当那一刻来临时(今晚?明天?还是下周),我能咬紧 牙关,决不抵抗—殊死搏斗并不体面。可我做得到吗?有意思的是, 大家常说“人定胜天”,但在我的经验里,老天每次都会占上风。 我敢说,一切取决于手段。下毒?药房里的毒药足以撂倒我一半 的病人。毫无疑问,他想亲眼目睹我断气(正义必须得到伸张,以眼 还眼、以牙还牙),这是我们犹太人的血性。他可能会担心我在临终前揭发他,但他并不知道,我已如待宰羔羊般准备好赴死。 还有什么手段呢?子弹、匕首、扼杀、毒气、钝器,或是一把推 入河中?手段太多,防不胜防。 我了解他,他的手段必然冷漠狡诈,而且得罪罚相当 :这意味着 他情感迟钝,心智晚熟,像孩子一样笃信着民间诗篇里说的惩恶扬善。 哦,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 我是否应该恳求他,不为唤醒他的同情(据我留意,他早已铁石 心肠),只为他的利益?那会是自取其辱。更糟的是,自取其辱也是 徒劳,因为他太过无情。不仅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怎么 看。我在伦敦东南地区算不上出色的出诊医生,但那又怎样?我总能 一眼看出疾病的致命之处—人的身体里隐藏着“死亡蠕虫”,死神 来夺命时,他会率先提起虫子的头颅。现在,我知道了,一个人看到 另一个人将死,他会是什么样子—只有受害者才能看见,但大部分 受害者压根看不出来。 他现在一心利己,只为利己。这个偏执狂。让他来吧,来毁灭我。 不要被人杀死,但不必为了苟活而苦苦挣扎。 是的,很好笑,也很无畏。但这样做道德吗?为了所谓的正义— 他和我之间的私人恩怨,眼睁睁让他来杀我,称得上是件好事吗?难 道我不应该先保护好自己免受他的伤害,从而保护他免受他自己的伤 害吗?伦理上来说,这是一个漂亮的论点。 如果你相信灵魂不灭,相信永恒的诅咒,那么没有问题。可我并 不信那些玩意儿。 如果我爱他,爱会向我指明答案。但我显然不爱他:他对我来讲, 是一道枷锁,一道美丽却令我几近窒息的枷锁。 无论如何,我究竟该如何保护自己呢?我既不能整日枕戈待旦, 也不能每餐都拿去化验啊! 珍妮特对于我的窘境该多么欢欣鼓舞啊!还带着一点罪孽感和复 仇感,行善积德,如此等等。不,我不应该嘲弄可怜的珍妮特(毕竟 我有一半苏格兰血统)。她已经尽力了 :给我钱,给我生孩子,还给 我打理屋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让我直面它吧,我掩饰不住自己的平庸。一个死到临头的男人, 不应该再率性而为了。 我在想,等我死了他们会怎么处理我的钱财。詹姆士会存起来, 哈罗德会乱花一气,贝姬会嫁给那个不名一文的小丑。那么格雷厄 姆呢?他该如何花这笔钱呢?每个人交完遗产税,能分到三万英镑。 还没算我的人寿保险赔偿金呢!他们又可以瓜分多出来的八千英镑, 除非…… 天哪,对了,就这样!我要先发制人。如果我在谋杀发生之前 死去(为什么我之前没想到),那么一切迎刃而解。他不用变成杀人 5 4 凶手就可以伸张正义。古罗马人拔剑自刎来摆脱麻烦,可我没有剑。 就算我有,我这么单薄,也会被剑锋弹回来。那么就用佩特罗尼乌 斯 a 那样的享乐主义方法吧,安乐死。是的,这就是答案。 我不认为这是赎罪,我只是为了拯救他。我的意思是,安抚她的 游魂。也许对个人的内心安宁来说,赎罪有必要,但对局外人来说, 赎罪毫无意义。 尼古拉斯·布莱克推理小说全集,乃国内首次译介。 作者本人是古典时期著名推理小说家,16部小说写遍了本格推理小说的诡计。他细腻的情感描写、丰满的人物刻画、深刻的心理探索,远非一般侦探小说家所能做到。直至今天,依然作为西方犯罪小说的经典被顶礼膜拜。本书构思精巧,情节曲折,最大的亮点是设置了文学领域的疑案场景,且与“诗歌”相关联,让读者好奇,本就是桂冠诗人的尼古拉斯·布莱克,将如何讲述发生在这一似真非真的场景里的谋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