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故事

双城故事
作者: 编者:(美)约翰·弗里曼|译者:姜向明|绘画:(美)莫莉·卡巴普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8.00
折扣购买: 双城故事
ISBN: 9787540475635

作者简介

约翰·弗里曼(编者) 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前总编,也曾是美国国家书评协会(National BookCritics Circle)主席。他的作品常见于《纽约时报书评》《洛杉矶时报》《卫报》以及《华尔街日报》等报刊。 莫莉·卡巴普 插画家。她在2012年创作的Occupy Wall Street(占领华尔街运动)肖像作品获得了许多赞赏。

内容简介

城市生活是由人群的邻近程度来定义的,当一部 分人觉得住在这座城市里日子不好过,就会对城市里 的每个人造成压力。比尔·德布拉西奥能当选为市长 ,部分原因就是他在竞选演讲中将纽约比作“双面之 城”,这句话触动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心弦 ,他称之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纽约人能 够感悟他的挫折与激情,也能理解他的“城市可以变 得更好”的梦想。也可以说,他们是被他在竞选活动 中所表达的一种看法给激发丁,那个看法就是由于贫 富之间、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差异正变得越来越大 ,纽约成为了一座不宜居住的城市。这座城市的神话 ——这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一座梦想之城——在现实 面前崩塌了:纽约人的收入差距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 高水平。 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几个数字,以防万一 你不怎么关注新闻。几乎有半数纽约人生活在赤贫状 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纽约人的收入差距已经回到 了大萧条时期之前的水平。位于收入最顶层的1%的 纽约富豪,在1990年到2010年之间,平均收入从四十 五万两千美元增加到了七十一万七千美元。与此同时 ,收入最低的10%的纽约人收入增长幅度几乎可以忽 略不计,从1990年的八千五百美元仅仅上升到2010年 的九千五百美元。这一时期的财富汇聚明显是向富豪 们倾斜的。在1990年,最顶层的10%的家庭拥有整个 纽约收入的31%;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 。而且在这一群体中,超级富豪占了很大的比例: 2009年,顶层1%的人群拥有的收入超过城市总收人 的三分之一。这个信息明确地告诉我们:如今富人越 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中产阶级正在全速消失,尽管他们在美国历史中 确实存在过一段时期。 就在德布拉西奥参加竞选前 ,詹姆斯·苏罗维奇为《纽约客》写了一则有先见之 明的专栏,分析了这一切发生的大致原因。这座城市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金融业来为它创收——顶层1%的 人群所缴纳的所得税令人难以置信地占到了所得税总 数的43%——但同时,金融业也是造成收入不均的主 要推手。再加上,支撑起中产阶级的那一类工作—— 比如制造业——已经消亡了。在2001年到2011年间, 这座城市已经丧失了51%的制造业工作。苏罗维奇指 出,在纽约做生意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以至于工厂 、手工作坊、造船厂什么的都搬去了别的地方。 这些数字极端地反映出许多美国城市中正在发生 的事情:人们从郊区搬到城市里生活,迅速抬高了城 市的房价和房租。纽约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见证了这一 趋势。不属于顶层10%的纽约人发现自己的收入略有 增加,但他们必须面对的是直升机螺旋上升式的房租 上涨。2002年到2012年间,房租平均上涨了75%。如 今的纽约房租已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其结果就 是,几乎三分之一的纽约人的年收人中,有超过一半 是用于房租支出的。许多纽约人连租房都租不起,更 别提买房了。 居住在纽约市区的人们所付的房租占收入比例最 高——比如,在布朗克斯区,一个普通家庭要花上66 %的收入去租一套三居室的公寓——因此他们也是最 穷的。顺便一提,那里就是我弟弟租下一间公寓住了 一段时间的地方。 P6-7

●28位当代作家、纽约客,还原你所好奇的每一种纽约生活

欢迎来到纽约,这座充满诱惑又极度分裂的“双面之城”:它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百老汇、高雅的林肯中心、喧闹沸腾的第五大道,也有飞奔过地铁轨道的老鼠、脏乱的后街、随处可见的流浪汉。

金字塔*1%的人拥有超过城市总收入1/3的财富,与此同时,上千名儿童仍在街头流浪:对于生活在富裕与贫穷之间悬崖般断层上的纽约市民来说,到底是什么感受?

28位当代作家、纽约客,每天来往穿梭于这座庞大而又孤独的城市,试图描述这座城市每一颗漂泊灵魂的侮辱、心碎与无奈。

●士绅化·住房·*工资·医疗·教育体系·种族问题·信仰·性取向·服务业·社交

以纽约为蓝本,讨论生活在世界超级大城市必然面临的种种困境,由今日之纽约,窥视北京、上海、东京……每座现代都市的明日面貌。

全书以小说与纪实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致的描写,“沿袭新闻工作者的传统,为纽约描绘出一幅令人毛发耸立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