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7.00
折扣购买: 审美教育书简
ISBN: 9787208173835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早年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期创作转向古典主义,主题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风格悲壮雄浑。代表作有《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等,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河北涿州人。北京大学毕业,留德博士。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64年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论著《论歌德》《杜甫传》等。 范大灿(1934— ),山西祁县人。1957年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母校从事德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持编写五卷本《德国文学史》,发表过有关德语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论文数十篇以及译著《卢卡奇论德国文学》《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等。
第一封信 【内容提要】 席勒申明,他研究美与 艺术虽以康德的原则为根 据,但不拘门户之见。他 研究美的方法论基础是, 美虽与感官及感觉有密切 关系,但严格的科学研究 必须使对象接近知性,因 而有时不得不使对象避开 感官和感觉,脱离它的直 接表现形式。 蒙您惠允,现把我关于 美与艺术的研究结果写成 一套书信呈献给您。[1]我 深深感到这项工作的重要 ,但也感到它的魅力和庄 严。我要谈的对象,同我 们幸福生活中最好的部分 有直接的联系[1],同人的 天性中道德的高尚也不相 违阔。我将在一个感受到 并且实施着美的全部权力 的慧心人面前探讨美的事 物,而且在研究时一旦遇 上既必须根据感觉,又必 须根据原则的地方,将由 他来承担我工作中最艰难 的部分。 我想向您祈求一点恩惠 ,而您却仁慈地把它当作 我分内的事;我做这事, 不过是从心所好,而您却 把它看作好像是我的一个 功绩。您给我规定的行动 自由,对我来说不是一种 强制,反而是一种需要。 我素来缺乏运用正规形式 的训练,因而也就不至于 有由于误用这些形式而损 害良好趣味的危险。我的 思想主要是来自与自己内 心单纯的商讨,而不是主 要来自丰富的世界经验或 者读书的收获。我不否认 我这些思想有它们的渊源 ,但我宁肯犯任何别的错 误也不愿犯门户之见,宁 肯因为这些思想自身的弱 点而失败,也不愿用权威 和别人的势力来支撑它们 。 诚然,我不愿向您隐瞒 ,下边的看法大多是以康 德的原则为依据;但是,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使您 联想到任何另外的哲学学 派,请您把这归之于我的 无能,不要归诸康德的原 则。是的,您的精神自由 ,对我来说,是不可侵犯 的。您自己的感觉所提供 的事实,就是我所根据的 事实,您自己的自由的思 维所规定的法则,就是我 研究时应当遵循的法则。 [1] 关于在康德体系的实践 部分[2]中居支配地位的那 些思想,只在哲学家当中 有不同的看法,而一般人 的意见——我自信能够证明 ——从来就是一致的。如果 把这些思想从它们的专门 术语中解脱出来,它们就 成为一般理性的至理名言 与道德本能[3]的事实;而 道德本能是智慧的自然为 监护人类而设置的,直到 人类有了明彻的认识而变 得成熟为止。但是,正是 这种专门的术语使真理在 知性面前显现,又在感觉 面前把真理隐藏。因为遗 憾的是,如果知性想要把 握内感的对象[1],就必须 先破坏这个对象。正如化 学家一样,哲学家也只有 通过分解才得到化合,只 有通过人为的折磨才能获 得顺从的自然的产物。为 了捉住瞬息万变的现象, 哲学家不得不给现象套上 规则的羁绊,把它们美丽 的躯体分割成概念,用贫 乏的文字框架来保存它们 那活生生的精神。这难道 还值得奇怪,假使自然的 感觉在这样一个摹写中不 再能看到自己,假使真理 在化学分析家的报告中成 了自相矛盾的断言? 因此,如果下面的研究 为使它的对象与知性相接 近而使它的对象离开了感 官,那就请您对我多少表 示一点宽恕。前面谈到道 德经验时所适用的一切, 必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适 用于美的现象。美的整个 魔力建立在它的神秘性的 基础之上,通过魔力的各 个因素的必然结合,魔力 的本质也就随之被扬弃。 [2] P23-26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作序推荐,“《审美教育书简》充满了诗与思的奇光异彩” 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众多大师一致推崇的必读之书 断版多年,经典重现,塑造美学进程的里程碑之作 在时代的喧嚣市场上,不是粗野,就是懒散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完整 冯至、范大灿经典译本,译者在每封信前增加内容提要,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精美优雅装帧,封面采用手揉纸,内文裸脊索线,体现复古的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