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 构图
作者简介
作者:约翰·利皮特(John Lippitt),英国赫特福德大学伦理学和宗教哲学教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名誉哲学教授。著有《克尔凯郭尔思想中的幽默与讽刺》《叙事、身份与克尔凯郭尔的自我》《克尔凯郭尔的牛津手册》等。 译者:郝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译著有罗伯特·所罗门《与尼采一起生活》等。
内容简介
编者按:本文选自《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的“导论”部分,其介绍了克尔凯郭尔的方法论,为读者理解《恐惧与颤栗》原著使用的间接交流形式以及假名提供了指导,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内涵。 克尔凯郭尔的方法论:间接交流与假名作者 不过,在回到《恐惧与颤栗》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们应当回过头来谈谈这个事实:它是一个用假名来撰写的文本。为什么克尔凯郭尔会用假名来发表他的这部如此重要的作品呢? 运用假名是克尔凯郭尔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将之称为“间接交流”。这里的篇幅只允许我们对之做出最简要的论述。“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之间的基本差别,与将自身关联于观念的两种可能方式之间的区别有关。对于某些观念(如数学证明),我能够完全恰当地以一种客观超然的方式将自己关联于这种观念。但对于某些其他的观念(如我应当成为哪种类型的人,或我很快将死去这个事实),这种超脱的反应就完全是不恰当的。事实上,倘若将我自己必死的命运转化为这样一种冷漠的反思,即反对必死命运的哲学家是如何构想死亡的,那么这对我来说,恰恰就是一种逃避即将到来的死亡对我的意义的手段。类似地,倘若我的伦理反思仅仅止步于学习功利主义与康德主义有何不同之处,以便于让我自己能够通过“伦理学理论”的考试,那按照克尔凯郭尔的说法,我的这种做法就是在以“非伦理的方式”将自己关联于“那些伦理的事物之上”(JP 1: 649, §10)。要将自己恰当地关联于某些观念,这意味着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自己关联于这些观念。克尔凯郭尔坚称,伦理关切与宗教关切都应当被归于后面这种范畴。在这种情况下要成功地进行交流,就需要有一种精妙的交流“艺术”。 支持克尔凯郭尔这么认为的部分理由在于他的这个见解:人们生存于各种混淆的状态或“幻觉”之中。此外他还认为,“消除”这种幻觉的途径只能是说服人们承认,由于他们自己的内在经验,他们或许无意识地接受了一种特定的世界观与生活方式。反过来说,只有以想象的方式进入他们的观点之中,展示对他们的观点所依赖的情感基础的共鸣,才有可能消除他们的幻觉。在《关于我作为作者的工作的观点》(The Point of View for My Work as an Author )这部遗作中,克尔凯郭尔用他自己的声音说出了这样的论断:“一种幻觉永远不可能直接被清除,它基本上只能间接地被清除……对于一个处于幻觉之中的人,必须要从背后去接近他”(PV 43 ),人们必须开始“按照表面的价值来考虑其他人的幻想”(PV 54)。这至少是克尔凯郭尔用假名书写所要达到的部分目的。因此至少就某些假名著作来说,可以认为,进入读者心中的是诸多相关的角色。正如爱德华·F. 穆尼(Edward F. Mooney )所言, 使用假名是一种教学的策略。它的运作方式是,首先让读者逐个卷入一种人生观。这种策略意在通过诉诸内心来理解这种人生观,就仿佛它是自己的人生观一样。在与读者建立了这种共情的纽带之后,假名著作接下来就能够在这种亲密的关系中揭露这种人生观的局限性与不恰当之处。 克尔凯郭尔在谈论中将间接交流当作一种“助产术”,它是让交流者撤离的关键。交流者的性格与相关事实会对交流造成障碍,带来巨大的风险:我们已经提过,某些评论家试图根据克尔凯郭尔自己的生平来“解释”《恐惧与颤栗》,这就是此种情况的一个例证。但倘若认真对待假名,那么假名在这里就有助于避免这些障碍和风险,因为除了这些文本所揭示的相关情况之外,我们对于克尔凯郭尔的诸多假名一无所知,于是假名就成为了让交流者撤离的一种方式。 因此,进行间接交流的人不仅应当关注交流者试图交流的内容,而且还必须密切关注交流者为了交流而采纳的形式(对立于“内容”的“方式”或“方法”)。最重要的是,他必须弄明白,这种交流不应当按照抽象的或客观的方式来进行理解。这就是沉默的约翰尼斯似乎学到的深刻见解: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在讲述亚伯拉罕故事的过程中,他极大地强调了他感受到的“忧惧”,以及他自己试图理解亚伯拉罕的艰辛尝试。在后面这个关注的意义上,就像其他的某些假名一样(如《附言》中的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约翰尼斯也是他自己的叙事所塑造的一个角色。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假名写作以及克尔凯郭尔的其他写作方式,并不仅仅是他在体裁或传记形式选用上的古怪癖好。我的建议是,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克尔凯郭尔对于人们应当如何理解他的著作所提出的“愿望”与“恳请”。在以他自己的名义添加到《附言》结尾的那段简短而又重要的文本《最初和最后的说明》中,克尔凯郭尔做出了如下的辩解: 我的假名或多重假名在我的人格中并无偶然的根据……而是在本质上以创作本身为根据……我是非人格的或以第三者出现的人格化的提词人[souffleur],我以诗化的方式创作出了这些作者,他们的前言相应的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名字也是如此……我是谁,我怎么样都无关紧要……因此,倘若有谁突然想到要援引这些书中的某段特定的文字,那么我的愿望与恳请恰恰是,请他行行好,分别引用假名作者的名字,而不是引用我的名字。 (CUP625-626) 在本研究中,我将尊重克尔凯郭尔的这个愿望。我并不将《恐惧与颤栗》归于克尔凯郭尔,倘若将《恐惧与颤栗》归于克尔凯郭尔,就会带来这样的危险:我们或许就会将这个文本视为克尔凯郭尔(明确地)论述“信仰”本质的话语。而我将把它的这些话语归于沉默的约翰尼斯。正如C. 斯蒂芬·埃文斯(C. Stephen Evans )所说,“认真对待假名的做法为读者提供了保护措施,让读者意识到了一些重要的可能性,而不会让他们预先就排除任何这样的可能性”。通过这种做法,我们暂未判定的一种可能性是,对于约翰尼斯向我们讲述的主题,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向导。(我们将在第7 章中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约翰尼斯否认他理解了信仰,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克尔凯郭尔否认自己能够理解信仰。此外请注意,克尔凯郭尔在以上引用的那段文字中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假名作者的名字。我们将如何理解约翰尼斯名字中的“沉默”这个词呢?某些评论者仓促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一个拥有这种名字的人来说,在他对我们书写或说出的文字当中,显然会有某些无效的东西。例如,杰里·吉尔(Jerry Gill )就断定,事实上,拥有这种名字的作者撰写了整本书,而这本书体现的是“克尔凯郭尔最喜爱的概念策略……反讽”。然而,这样的结论实在是太仓促了。吉尔忽略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约翰尼斯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恐惧与颤栗》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与沉默有关。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它的第三个篇幅最长的“疑问”探究的是沉默与隐瞒的审美形式与宗教形式。不过,将沉默的约翰尼斯置于我们阐述的中心位置,这种做法带来的额外好处是,它可以提醒我们关注他的名字与这样一种可能性:这种聚焦于沉默的做法,甚至比我们在目前所处的立场上所能意识到的更为重要——我将在第7 章中论证这种可能性。 那么,《恐惧与颤栗》论述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已经暗示过了这个简单的答案:“信仰。”约翰尼斯旨在理解信仰的方式是,卷入一个被他认为是信仰典范的个体的生存之中,这个人就是《圣经》中记载的那位族长亚伯拉罕,《创世纪》这本书讲述了亚伯拉罕的故事。不过,约翰尼斯聚焦于亚伯拉罕生平的一段特殊的经历:在这段经历中,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信仰,命令他献祭以撒,而以撒是亚伯拉罕经过漫长时间等待才盼来的心爱的儿子与继承人。我们应当为那些并不熟悉这个故事的读者简要地概述这个故事以及它在《创世纪》中的背景。 ——选自(英)约翰·利皮特著,郝苑译《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恐惧与颤栗》是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卡夫卡、维特根斯坦、萨特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都曾从中获得灵感,并且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丰富的解读。时至今日,诸多学者仍在围绕这一经典文本展开不休的讨论。而这种种解读和讨论,都反映出《恐惧与颤栗》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不朽价值。也正是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理解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并非易事。而约翰·利皮特的《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对于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来说,则是一本理想的导读作品。 利皮特是研究克尔凯郭尔的一流学者,他尤其擅长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来阐释复杂难懂的思想。在这本导读中,他以逐章逐节的文本细读方法,对《恐惧与颤栗》原文本进行剥茧抽丝式的解读,清晰地将克尔凯郭尔这部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与此同时,他概述了克尔凯郭尔的生平及《恐惧与颤栗》的写作背景,总结和介绍了克尔凯郭尔的方法论,还对《恐惧与颤栗》的接受史进行了梳理,并对历来学者解读《恐惧与颤栗》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充满批判性的评述,可谓给读者从初识克尔凯郭尔到深入研究克尔凯郭尔提供了一条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