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故事(精)

熊猫的故事(精)
作者: 谭楷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298.00
折扣价: 163.90
折扣购买: 熊猫的故事(精)
ISBN: 9787508530062

作者简介

谭楷,作家,编审,现居四川成都。曾任《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副主编、总编;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历届理事,四川省动物学会历届理事。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孤独的跟踪人》《大震在熊猫之乡》等五部,多篇(部)大熊猫题材的科普作品、科学诗、儿童文学作品,被誉为“熊猫作家”“大熊猫文化专家”。他担任执行主编的中英双语版《大熊猫》杂志,已创办10年,深受中外读者欢迎。2013年8月,中国网络电视台熊猫频道开播,谭楷担任顾问和主要撰稿人。

内容简介

最美保护区 雪晴后的月夜,冷冷的银光洒遍大森林。耳机里的信号声越来越强烈,表明大熊猫“貔貔”离观察点“4X”越来越近了。保护区负责人张和民不由得拉开帐篷拉链,月光带着刺骨的寒气猛泻进来,小帐篷像一下子沉入了冰海。随着箭竹林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戴着无线电颈圈的“貔貔”果然大摇大摆走了过来,它来干什么呢?还不等张和民猜测,“貔貔”已经把帐篷下的饭锅叼走,一屁股坐在对面冷杉树下,风卷残云般把一锅米饭吃得精光。就这样,“貔貔”一下子吃掉了张和民和他的同伴三天的饭。为了不耽搁每15分钟一次的纪录,张和民和他的同伴靠硬饼干熬过了饥寒的三天。 海拔3000多米高处的“4X”是“五一棚”派生的监测点。“五一棚”的人们,对那片耀眼的银白记忆深刻,那是让人感到饥寒的月光。卧龙,生活清苦寂寞…… 转眼间,30年过去了。张和民和他的团队终于壮大了,扛起了一面辉耀世界的旗帜—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经过艰苦攻关,大熊猫年年有喜,圈养大熊猫从10只发展到目前的179只,约占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的60%。著名的 “团团”“圆圆”、8只北京奥运熊猫、10只上海世博熊猫及广州亚运熊猫都出自该中心。如今,大熊猫人工饲养和繁殖技术已输出到欧美和亚太地区,广泛的国际合作让海外不断传来熊猫宝宝令人陶醉的啼叫声。 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张和民曾抱起两岁半、体重近50公斤的熊猫“英英”往树干上放,教它爬树,进行体能训练。英英反复练习多次后,突然发火,对着张和民的左小腿一口咬下去,接着又一大口。鲜血浸湿了裤腿和鞋子,剧烈的疼痛让张和民握紧了手中的培训棍。只要狠狠打下去英英就可能松口,但他舍不得打。这一咬,在他的小腿上留下了很深的伤口,不得不在医院里躺了三个月。面对受伤的张和民,妻子只能掩面而泣。 谈到这一次受伤,张和民叹道:“爱上大熊猫,不容易啊!”是啊,若是熊猫粉丝,可以轻松地讲,我爱熊猫的憨态可掬,“不卖自萌”,爱它的一切一切。但作为生物学专业的人士,爱上熊猫,就意味着要毫不吝啬地献出他们的智慧、汗水、泪水和热血,献出他们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 大山外,春节的鞭炮礼花早已放过了,而秦岭里的佛坪,大朵大朵的雪花,如白绒花漫天飞舞。一夜间,群山披上更厚实的银装。熊猫妈妈带着它一岁半的娃娃,在雪压得如同弯弓般的竹林中从容觅食。母子俩相距不远,娃娃完全学会了妈妈那一套本事,挑选好竹子,卷着吃竹叶,吃得很香。但娃娃想进一步与妈妈亲昵时,却被妈妈掴了一掌。是想吃妈妈的奶,还是想让妈妈抱一抱?这一掌,也许是妈妈将扔下娃娃的信号。按自然规律,一岁半的娃娃就快要完全自立了,还跟妈妈粘粘糊糊怎能行? 在这一片竹林吃了一餐,又要转转,到另一片竹林去就餐。熊猫妈妈在前,走了几步,回头没看见娃娃。它叫唤了几声,娃娃呼哧呼哧跟着妈妈的脚印,挺吃力地爬过来了。雪太深了,淹过了娃娃半个身子。从出生到不能走路的头几个月,妈妈总是用嘴叼着娃娃四处转移。那是当熊猫妈妈与生俱来的技巧——下口轻了,叼不起来;下口重了,会伤及娃娃的皮肉——咬住娃娃的力量要恰到好处。 娃娃已经长成30至40公斤的“肉墩“,叼不动了;即使叼得起来,雪地跋涉非常吃力,妈妈也不可能走远。 于是,娃娃心领神会,爬到了妈妈身上。妈妈喘着粗气,踩着深深的积雪,穿行在林海。 2011年2月,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河保护站站长熊柏泉拍到了一张熊猫妈妈背着幼崽在雪地上行走的照片。 这张照片,见证了母爱。 …… 看画册,欣赏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