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词语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作者: 李晓愚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90
折扣购买: 词语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ISBN: 9787544778824

作者简介

李晓愚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获英国外交部全额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zui高荣誉毕业。回国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研习中西方艺术史,获美术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从事艺术史与视觉传播的教学研究工作。独立主持国家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出版多部艺术、文化专著,发表三十余篇专业论文、近百篇文化艺术随笔,翻译了数十万字西方艺术理论著作。荣获江苏省文学zui高荣誉——紫金山文学奖;曾连续三年担任江苏省广电总台“微讲堂”及“好书大家读”栏目撰稿及主讲人,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首批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称号。

内容简介

小鸟依人 今天我们看到那些小巧可爱的女生,幸福地依偎在高大的男友身边,就会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她们,那就是“小鸟依人”。可是,这个成语zui初却是用来形容男人。别误会,这个男人长相并不“迷你”,性格更是果敢强悍,他是谁?又为什么要“小鸟依人”呢? “小鸟依人”这个成语zui早出自东汉许慎编著的字典《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说:“雀,依人小鸟也。”麻雀是一种喜欢和人类待在一起的鸟,因为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好吃的。唐诗中有这么一句:“大厦初成日,嘉宾集杏梁”,就是说房子盖好了,客人们都聚集在房梁上。这里的“嘉宾”当然不是人,而是麻雀,要是人待在房梁上就成了小偷。因为麻雀喜欢栖息在屋檐下、庭院前,就有了“嘉宾”这个别称。我觉得中国的成语中有两只幸福的鸟儿,一个是“爱屋及乌”里的那只乌鸦,另一个就是“小鸟依人”里的这只麻雀。 Di一次把“小鸟依人”用在人身上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他和大臣们闲聊,聊着聊着就开始谈论起当朝的官员来,在聊到褚遂良的时候,唐太宗深情地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李世民对褚遂良的评价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鲠亮”,也就是忠贞耿直。褚遂良曾经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古代皇帝一般都比较怵这样的官,因为他们记录的内容是要传于后世的,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公众形象。李世民就跟褚遂良套近乎:人非圣贤,哪能没过错啊,要是我干了点不太光彩的事儿,你就不能手下留情吗?褚遂良严肃地回答:我的职务就是这样,您的一举一动,我会一条不漏地记下来。等到李世民的儿子当了皇帝,想要立武昭仪做皇后,褚遂良坚决反对。他将手中拿着的笏板扔在皇帝面前,把官帽一摘,就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磕头,直到满头鲜血,绝对是条响当当的硬汉子。 在李世民对褚遂良的评价中,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有学术”。这主要是指褚遂良的书法造诣。褚遂良是唐代初年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秀丽端庄,当时的人这样评价他的书法:“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李世民是个书法迷,zui喜欢王羲之的字,他曾经把搜罗到的王羲之墨迹全都拿给褚遂良看,让他鉴别鉴别真伪,结果褚遂良“无一误断”,全部说对了,可见他的眼光也是极好的。 褚遂良有个性,有才华,这样的男人用“大鹏展翅”来形容还差不多,怎么能“小鸟依人”呢?原因就在于人家是为皇帝服务的,在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里是没有“人格平等”这一说的。尽管褚遂良比李世民还大了两岁,但等级的区别造成了视觉的差异。 词义的变化反映了世道人心的变化,君主专制被推翻了,“小鸟依人”也就从男人身上转到女人那儿去了。不过今天的女人越发独立,时尚杂志都在教导女人:“等待白马王子不如拥有自己的一匹马。王子没来的时候,自己策马驰骋;王子来到的时候,和他并驾齐驱。白马王子来不来,人生都一样精彩!”面对这样的时代趋势,我有点儿为“小鸟依人”这个成语担心,不知道它未来的命运究竟会怎样。 斧 正 读书人请别人给自己的文章提点儿修改意见,一般都会客气地说声:请您斧正。修改文章,动动笔就行了,干吗要动用到斧头呢?我们就来说说“斧正”这个词的来历。在它的背后还有一段令人感慨的友情。 “斧正”一词出自《庄子·徐无鬼》。说的是庄子送葬,路过老朋友惠施的坟墓。庄子跟惠施这两人的关系吧,挺纠结的。一方面,他们的人生志趣完全不同:庄子根本不在乎世间名利,惠施却认为学问知识是换取高官厚禄的筹码;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对手式的朋友:都聪明,口才也都是一流的,见面就辩论,但在唇枪舌剑之中却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如今,惠施死了,庄子想到这个让自己又爱又恨的老友,心中生出无限感慨,他就跟同行的人说了一个故事。 话说楚国的郢都有个泥匠,在干活的时候有一小滴石灰浆溅到了他的鼻尖上。有多厚呢?用庄子的话说就是“若蝇翼”,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薄的一层。用手抹一下不就没了吗?那泥匠偏偏不愿意,非让人把他的好朋友匠石给找来。这人是个木匠,会个绝活儿,就是耍锛子。锛子是一种木工工具,很像斧子,但比斧子大。匠石来了,那郢都的泥匠呢,双手叉腰,站了个骑马桩的姿势,只见匠石紧紧握着长柄锛子,身体侧转,挥舞手臂,旋转成风。他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倾听,慢慢地逼近郢都泥匠的鼻尖。忽然间,就那么“嚓”的一声,锛子抡了下去。泥匠鼻尖上那层薄薄的、已凝固的白色泥浆居然不见了,而且鼻尖上一点儿伤都没有。围观的人都被这样惊心动魄的一幕震得目瞪口呆,可是那位泥匠却“立不失容”,他镇定地站在那里,整个过程中面不改色心不跳,连眼皮都没眨一下。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成为热点新闻,后来连宋国的国君宋元君都听说了。宋元君很好奇,他平淡日子过腻了,想来点儿“重口味”的,就派人把那位“运斤成风”的匠石找来,让他来个“现场秀”。没想到匠石却拒绝了。他说:我过去确实有这个绝活儿,但现在玩不起来了,倒不是因为技术退步,而是因为我那个好朋友,郢都的泥匠,已经不在人世了,没有人能跟我配合。如果我把这锛子抡到大王您的鼻子上,您能泰然自若吗?您要是一动,这鼻子可就完了。宋元君一听这话,摸摸自个儿的鼻子,尴尬地笑了笑,就此作罢。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大概人人都想拥有这等本领,就有了“斧正”一词。其实这项绝活需要双方配合:“斧正”者必须“运斤成风”,被“斧正”者也要有“立不失容”的镇定。所以“斧正”这个词应该用在水平相当的高手切磋之中。要是晚辈向长辈、学生向老师、初学者向专家求教,那还是用“教正”“赐教”比较恰当。 庄子讲完这个故事,对着惠施的墓遥遥地拱手行礼,他说:老兄弟,自从你死后,我再也找不到够资格与我论辩的对手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朋友,既是兄弟也是敌人:在一起时,或许掐个没完;可不在一起时,又会相互怀念。 “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以生动活泼的笔调、诙谐灵动的文风,介绍了汉字的创制演变与造字方法,探寻词语的来龙去脉,品读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趣谈古画背后的逸闻典故,追溯书法的渊源历史,精选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物件、风俗习惯,为读者呈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流光溢彩、魅力无限的风貌。《词语的故事》历数118个常用词语,追溯丰富的人文典故。著名作家余华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