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共赢/清华全球产业研究系列丛书

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共赢/清华全球产业研究系列丛书
作者: 杨斌//李东红//汤玲玲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共赢/清华全球产业研究系列丛书
ISBN: 9787302519973

作者简介

杨斌,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非市场策略、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李东红 ,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国际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走出去等方面的研究。 汤玲玲,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出站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主要从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内容简介

第3章“16+1”合作共赢建议 经济合作是“16+1”合作的重要抓手。中国与每一个中东欧国家的产业合作,都是“16+1”合作共赢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全方位深度合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东欧地区总人口超过12亿,人均收入在全球中居于高收入水平或中等收入水平。中东欧国家拥有不容忽视的市场需求,在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方面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加上毗邻西欧发达国家,与中国的产业合作潜力巨大。本章将就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国际产业合作共赢提出若干建议。 31始终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 (1) 坚持“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国际产业合作,需要从中国大国外交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考虑中东欧国家现实和长远的国家利益诉求,全面统筹规划,稳扎稳打,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国在人口规模、消费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因此“16+1”合作初始,必先以中国为主导,刺激中东国家经济增长,增加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信任与重视。以旅游合作为例,2015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人数是外国人入境人数的5倍,同比增长10%(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中国旅客境外消费总额达2 150亿美元,购买力全球第一 ,短期内“16+1”旅游合作最大受益方必然是中东欧国家。但长远看,旅游合作是“16+1”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重要载体。旅游合作不仅可增加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依赖,进而重视“16+1”合作关系的建设,还可通过旅游增进两地区的民心相通,增加中东欧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减少中东欧地区公民和媒体对中国及中国企业的负面认识,为未来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其他领域的投资打下声誉基础。 “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共赢第3章“16+1”合作共赢建议(2) 投资中东欧地区需提高风险规避和危机管理意识。投资中东欧国家离不开东道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企业需要先了解东道国重点扶持产业,其次与东道国工会、居民或社区建立和谐关系,同时学会与地方媒体和官方打交道。一系列的配套工作,可帮助企业加深对欧盟规则和欧盟消费者的了解,为企业风险规避以及危机管理打下基础。 此外,我们还应鼓励政府联合企业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或基金会(由地方精英组成)等机构,这些机构可帮助政府了解东道国民意和总结意见,帮助企业收集投资信息和深入调查等,在关键时刻还可以替企业出面公关;提倡企业聘请欧盟规则审核人作为专家顾问,定期指导企业发展规划,杜绝不符合标准的管理措施。 中国企业切勿将中东欧看作出口集散地或销售中心,要以提高地方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建立合作关系。近年来,中东欧地区的智库和媒体对中国的态度虽有转变,但反华声音依然可见。部分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表示,希望通过中国的投资带动地方就业和经济发展,强烈反对中国只是把中东欧看成销售中心。获取资源和占领市场固然能够最大化企业的利益,但却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这种心态无法建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3) 需要充分顾及中东欧地区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中东欧又被称为德国的“后花园”,中东欧国家主要贸易和投资合作地区也以德国和其他欧盟成员国为主,这意味着在经济、政治和能源等领域,中东欧地区对德国非常重要。如今,中国和德国关系已进一步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企业进入中东欧地区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试水,熟悉欧盟法律法规,未来能够更顺利地进入包括西欧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市场。中国在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时,应该注重与西欧发达国家投资领域的重叠,切勿以抢占和分割西欧发达国家的利益为目的。客观来看,合作摩擦不能杜绝,但中国应该秉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态度建立“16+1”合作,尽量减少与其他欧盟国家的利益冲突。 (4) 正确看待友好合作中的贸易、投资等摩擦,关键时刻要用欧盟和WTO的规则与法律保护自身权益。中国经济崛起增加了欧盟国家的压力和对中国的戒备心,所以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必会面临摩擦,国家和企业都应以平常心看待和冷静处理。首先,鼓励中国企业提高防范意识,采取提升产品竞争力、制定合理价格、抵制恶性竞争、多元化出口等经营策略,降低被起诉的可能性。企业如果被东道国起诉,也无须惊慌和急于妥协,在遵守欧盟和WTO各项规则的同时,也要学会使用欧盟和WTO的法律与争议解决程序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反倾销为例,企业首先要有健全和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应诉的同时,加强与商会、协会、政府和其他被诉企业的密切配合。遇到不公正的做法时可利用进口国内司法提出诉讼,并及时向中国政府反映诉讼中的问题,推动国家政府在世贸组织寻求争端解决保护。其次,中国政府可通过双边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加强两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国际产业合作取得更多的成果与进展。 32重点推动“窗口”产业的“走出去”与“引 进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未来的国际产业合作走向,需要充分考虑双方的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 通过将中东欧国家的特色产业、鼓励发展的产业与中国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对比(表31和表32),再结合中国、中东欧国家的比较优势,我们明确了既满足中东欧国家发展目标、又符合中国发展利益的合作领域和具体方向,本书称之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产业合作共赢的“窗口”产业(图31),分别为: 交通运输业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服务业下的旅游业、采矿业下的石油和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科学研究下的生物医学技术研发。表31中东欧国家特色产业与鼓励发展产业国家特 色 产 业鼓励发展行业阿尔巴 尼亚农业、 工业旅游业、电力行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电信行业爱沙 尼亚制造业、金属加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IT和电信、金融业、化学工业、农业、旅游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新能源、通信续表国家特 色 产 业鼓励发展行业保加 利亚纺织服装业、化工工业、玫瑰油产业、葡萄酒酿造业、乳制品加工业、旅游业制造工业、能源产业、计算机技术研发、教育和卫生、高科技领域波黑燃煤发电业、水力发电业、旅游业、林业和木材加工业、金属加工业、食品与农业加工业能源、矿产、水资源开发、农业、食品加工业、环保领域、旅游波兰农业、矿业和矿山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木材加工业、轻工业、旅游业汽车、电子、航天航空、生物科技、现代服务业捷克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器电子工业、制药和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工程机械、高技术制造业、商业支持服务克罗 地亚旅游业、造船业、食品加工业、制药工业、农业、林业基础设施、新能源、旅游设施拉脱 维亚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畜牧业、林业大型长期投资项目、高新技术立陶宛木材加工业、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生物技术产业、激光产业、工业农业、高新技术行业、工业园/研发中心建设马其顿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业、金属制造/汽车/电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编织和皮鞋业、建筑业、农业/农业综合产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和香烟业、旅游业汽车配件、软件开发、食品加工、医药、水能开发、精细化工、旅游开发等塞尔 维亚农业、汽车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钢铁产业基础设施、旅游、交通、能源等斯洛 伐克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冶金和机械制造业、农业、旅游业旅游类高附加值产业斯洛文 尼亚汽车制造业、金属加工业、化学和医药行业、能源产业、电气/电子工业、信息和通讯业、旅游业、批发零售业工业生产、技术研发、旅游匈牙利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制药业、生物技术产业、电子工业、物流业汽车、生物制药、通信、电子、健康食品、食品加工、绿色经济等罗马 尼亚农业、葡萄酒酿造业、零售业、化石工业环保、通信、研发、加工工业、IT注: 根据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整理。表32中国重点指导发展产业类型产业发展指导政策产 业 类 别富足产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走出去产业《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30号钢铁、铁路、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装备制造业升级产业《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30号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转型产业《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强化产业《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注: 根据国务院官网的相关文件资料整理。虽然《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表述中提出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化工等12个国际合作领域,但我们认为国际产能合作应全领域覆盖,而这12个合作领域只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需求提出的重点推进合作领域。考虑到“16+1”国际产合作是双向的,所以合作不仅要从中国利益出发,也要考虑中东欧国家的诉求,该12个领域并非都是中东欧国家重点推进合作领域。根据对中东欧国家的国家发展政策了解,我们认为“16+1”最佳合作领域应在两地区目前重叠的领域重点推进。 图31“16+1”国际产业合作共赢领域 《“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共赢》作者通过采访中东欧国家的商务或经济参赞获取最权威和可靠的资料,分析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合作现状,介绍中东欧国家对“16+1”合作的最新想法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