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近代史讲义(历史学堂)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川北稔 1940年生于日本大阪,历史学者。曾任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京都产业大学文化学部客座教授、佛教大学特聘教授。现为大阪大学名誉教授。 主要著作有《工业化的历史前提——帝国与士绅》(岩波书店)、《弄潮者们的英国史——从骑士之国到绅士之国》(平凡社)、《民众的大英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岩波现代文库)、《砂糖的世界史》(岩波青少年新书)、《美国是谁的?——威尔士亲王马多克的神话》(NTT出版)等。 译者 何睦 1981年生。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协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著有《象牙塔与摩登都市:近代天津的大学成长与城市发展》(2021)、《近现代日本文化史》(合著,2011)、《一本书读懂欧洲史》(合著,2018);译著《不安的演奏》(2017)、《英国史十讲》(2021)等。 "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 什么样的历史学才算是直面现实呢?首先是必须解决植根于普通人生活感受的问题。更进一步说,姑且不论评价好坏,小泉的改革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全球化这一现实。若以思考如何应对全球化问题为目标,如果不能很好地将人们具体的生活方式与世界各国间紧密关联的现象进行有机结合,对现在的人来说就不能构成有趣的历史。——序言 我很早就想过,如果把家族史、人口史及城市问题,特别是城市中的平民生活问题等这些深入社会史范畴的内容和世界体系论这样的理论结合起来,是不是可以写出一些有趣的历史呢?世界各地的平民生活是如何通过世界体系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今天的世界状况的,这是我构想的历史学的基本课题。——序言 能够结婚组建新家庭的,都是积累了十年左右资产或者取得了某种从业权的人。这种社会形态与我们现在的高学历社会非常相似。无论是做学徒、帮佣还是农业雇工,所谓“仆役生涯”就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学生时代,换言之,就是还不能独当一面的修行时期。只是由于周期相当漫长,所以造成了晚婚的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学生并不是不能结婚,但社会上会有“你还是学生,就要结婚吗”之类针对学生结婚的抵触性舆论。日本在二战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学生结婚曾经相当流行,但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了,而且似乎越来越罕见。近世英国的社会氛围也是同样的。——第一章 最近,我用DVD看了法国拍摄的《鲁滨孙漂流记》电影,感觉非常有意思。虽然法国人将其改编成了原为贩奴者的鲁滨孙最后转变为以奴隶解放为奋斗目标的废奴者的故事,但就他曾经以奴隶贸易开辟自己的事业这点来说,是符合原著的。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笛福本人以及他故事中登场的人物都强烈地表达了中产或更下层的人想跻身上流阶层,也就是英国人所说的绅士和淑女阶层的愿望。关于这一点,在文学史领域也有类似的解释。——第一章 以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说,这就像去热闹的商业街逛街的心情。我曾问学生:“为什么会想去四条河原町(京都的繁华街区)逛?”虽然他们给出的大都为“只是去橱窗购物” 之类的回答,但临行前却都要精心化妆,穿戴整齐的。这说明他们的外出是以“被看”为前提的,此外还有去“看”人。实际上,如果阅读这个时代来过英国的外国人所写的介绍性文章的话,可以发现社交庭园在当时已经被描述成一种“看和被看的场所”。其中的“看和被看”是社交活动的关键词。——第二章 16世纪非常繁荣的威尼斯,到17世纪就衰落了。虽然也有描述威尼斯经济衰退的书,但衰退之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17世纪的威尼斯人比16世纪的威尼斯人更不幸吗?这样的内容是没人讨论的。因为一般认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近世初期开始对外发展,但不久就被法国、荷兰、英国超越。 但是,被超越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并没有陷入不幸,也没有回到过去中世纪的状态。对我们来说问题在于“增长偏执”的存在,因此,事实上通常所说的衰退并没有那么悲惨,这是我从事多年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之一。——第五章 作为“工业革命的故乡”的英国为什么会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一个充斥罢工和失业的“英国病”的国家呢?虽然日本人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但在20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英国衰退论争”在朝野盛行。通过观察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现在的日本来说很重要的课题。——结语 " "【编辑推荐】: 都市化、晚婚浪潮、城乡差异、福利社会、阶层流动…… 近代英国是如何影响今日世界? 火爆日本的西洋史泰斗课堂讲义全公开! 一起走进“有温度”的英国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