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体奥秘/奇趣探索少儿百科

100人体奥秘/奇趣探索少儿百科
作者: 畲田//张青民
出版社: 北方妇儿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3.90
折扣购买: 100人体奥秘/奇趣探索少儿百科
ISBN: 978753855834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父母( 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 父母相似的性状,比如体态、气质、相貌、音容等。 新生命是父母的结合体,也带有父母的许多特性——这就是通常所说 的遗传因素。子女的某些特征之所以与父母相似,主要是因为遗传物质从 父母身上传递到了子女身上所致。 一般来说,双眼皮遗传几率很高。如果父母都是双眼皮,那么孩子是 双眼皮的几率为5/6,是单眼皮的几率为1/6。有趣的是,父亲的双眼皮 几乎百分之百地留给子女们。甚至一些儿童出生时虽然是单眼皮,成人后 却又“补”上像他父亲那样的双眼皮。 对于身高来说,只有30%的主动权握在子女手里。因为决定身高的因 素有35%来自父亲,35%来自母亲。假如父母双方个头不高,那么只剩30 %的后天身高因素。 遗传有时不偏不倚,让人别无选择。比如,父母皮肤较黑,一般来说 不会有白嫩肌肤的子女;如果一方白、一方黑,那么在胚胎形成时,就会 给子女一个不白不黑的“中性”肤色。 人的下巴是不容,“商量”一的显性遗传,像得让你无可奈何。比如 ,即使父母任何一方有突出的大下巴,子女们常常也是毫无例外地长着酷 似的下巴。另外,大眼睛、大耳垂、高鼻梁、长睫毛,都是五官遗传时从 父母那里最能得到的特征性遗传。 19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孟德尔的奥地利人发现了遗传规律。他花了8 年时间用豌豆进行的杂交试验,终于揭开了生物一代与一代之间似像非像 这一奥秘,这就是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 遗传信息是依托某种物质进行传递的吗?这种物质是什么呢?1909年 ,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了“基因”的概念,以此来代替孟德尔假 定的“遗传因子”。从此,“基因”一词一直伴随着遗传学发展至今 基 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作为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 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父母(着代)相似的性状。基因指导着我 们身体应如何成长,它可以凭借一种化学物质由父母传给子女。 人类胚 胎发育过程是一个遗传信息程序执行的过程。当受精卯形成时,它会携带 着人类的遗传基因——DNA序列,按照遗传的秘密指令,依时间顺序和构成 方式,逐步完成胎儿的发育。 基因串连起来形成的长长的、螺旋形的分子,我们称其为“脱氧核糖 核酸”,也就是DNA。DNA并非全部都具有遗传效应,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 片段才是基因。 1869年,瑞士化学家米歇尔发现核酸。1909年,美国生物学家又发现 核酸中的碳水化合物有两种:一种叫脱氧核糖核酸,英文缩写为DNA;另一 种是核糖核酸,英文缩写为RNA,它们携带有不同类型细胞的全部信息。 DNA是一个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 是绝大多数生物的主要的遗传物质;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 上。 20世纪,科学家发现了决定性别的一种很不起眼的有机物。它存在于 细胞的核心,和细胞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也存在于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 几乎一切生物体之中,在我们的生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就是染色 体。 在人体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酸(DNA)以化学方式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组成23对形态各异、分离的细微单位,这就是染色体。染色体包含了基 因的各种结构,所以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也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如果采用一种碱性染料浸泡细胞 ,细胞核里有一些可以染上色的颗粒。1888年,另外一个德国生物学家瓦 尔德把这种颗粒命名为“染色体”。 人类体内存在两种性染色体,一种外形像字母x,被称为x染色体;另 一条外形像英文字母Y,被称为Y染色体。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前22对染 色体称为“常染色体”,最后1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决定子女性别的是性染色体,它只有1对,男性为xY,女性为xx。在受 精过程中,母亲只能给出一条x性染色体,如果父亲给出一条Y染色体,那 么孩子就是男孩(xY);如果父亲给出一条x染色体,那么孩子就是女孩(xx) 。 20世纪50年代末期,华裔学者庄有兴及其导师列文经过反复实验,确 定了人体染色体的数目——正常人的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其中22 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P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