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20周年纪念版)(精)/教育经典

爱心与教育(20周年纪念版)(精)/教育经典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爱心与教育(20周年纪念版)(精)/教育经典
ISBN: 9787540784492

作者简介

李镇西,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现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区新教育办公室主任。

内容简介

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 什么?” 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 的心!” 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 素质的教师队伍。不过,按我的理解,这“高素质” 的第一条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 灵献给孩子”。 这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观点”。从孔子的“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 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 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 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 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 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隋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 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 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我对 这种充满商业气息的说法向来十分反感),而是朋友 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 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 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 ,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 :“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 ?”——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出现成功的曙光!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 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 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 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 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 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 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第一次读到苏霍姆 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 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 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 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 《爱心与教育》,一个永葆童心的教师和一群孩子的爱的故事。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出版20年,畅销50万册。 30多年前,李镇西领着“未来班”的几十个孩子,写下了一个永远美丽的教育童话。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教师、教授、学者、公务员、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1999年,《爱心与教育》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