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贪恋这泥淖里的温暖:萧红传

我贪恋这泥淖里的温暖:萧红传
作者: 孙雯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68
折扣购买: 我贪恋这泥淖里的温暖:萧红传
ISBN: 9787559479051

作者简介

孙雯,女,生于山东,居于杭州。作家,媒体人。

内容简介

第一章父亲的囚徒 那不是跟父亲的最后一场争吵。 五间大屋,早在一年前,就充溢着弹药的味道。每一次,父亲张廷举都走来走去,如同被激怒的猛兽,眼里泛着血红,他把那几句话在心里憋许久,蕴满怒气,而后,直杵着冲将出来—“上什么中学?上中学在家上!” 劝了几次,亲戚朋友都缩回了头,闻声躲远。连原本权威的祖父也被挫了话锋,由高声转为嗫嚅。 大屋的土炕,成了她最初的牢狱,这牢狱由父亲一手搭建。 那一年,萧红十六岁。 她开始筹谋自己的逃离。 从 1926年高小毕业,她已经在炕上躺了三个季节。这静默的对抗,除了积攒起自身病痛,并未激起父亲丝毫的同情。偶尔收到已升学的同学的来信:她们打网球,听英气逼人的男老师讲授学问,沉浸于新式学校的热闹。 这一切,与萧红全然无关,她只能困守于这小城的一隅。 大院里依然忙碌,忙着不同活计的有二伯、做饭的厨子、不断生育着孩子的继母梁亚兰,以及依然疼爱她的祖父。然而,她依旧觉得四周是空荡荡的。然而,空荡荡之中,却又拥堵着倾轧而来的愤懑。 后花园照旧是丰收的时节,秋菜也已经下地,金灿灿,绿油油。蚂蚱、蛐蛐,跳跃于黄绿之间。 但这些,已失了原有的诱惑。萧红不再是那个在后花园疯跑的小女孩。五六岁时,她忙于在后花园中驱散祖父的寂寞,而这十五六岁的年纪,她只想以走出这个园子来驱散自己的寂寞。然而,她只能在这幢房舍间,被继续囚禁。四处望望,幼时所爱的大躺箱、朱砂瓶、 座钟与孔雀翎,都令人生了厌。 “你懒死啦,不要脸的。”这是父亲的叫骂声,他与继母联了手,对女儿施以最庸俗的诅咒。而后,他受不了那个女儿倔强的回击,一巴掌把她打倒在地。 显然,他不明白,也不能容忍一个少女心中的郁积与不满。在他眼中,那只是懒惰!对一个女子而言,还有什么比懒惰更为可恨。 家中的长女就这么一直“睡着”,让在呼兰教育界也算呼风唤雨的父亲失了面子,动手打她,已不止一次。 倒地的萧红总是执拗地爬起,这叫父亲受不了—说到底,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弱小、顺从的女儿,去践行他为她安排的所谓幸福生活。可萧红不是,她总试图挑战父亲的尊严,直至把他的面子撕裂得血肉模糊。 近一年的苦挨,使萧红知道,这样的“睡着”无法撼动父亲。最终,她对这个家庭耍了一点小聪明。 1927 年的秋天,萧红升学了—来到哈尔滨读中学。这里是她苦苦追求的自由世界,也是父亲最为惧怕的“东方莫斯科”。 不是什么人帮助我,是我自己向家庭施行的骗术。 在《镀金的学说》中,她仅用一句话写下了当年的转机,然而,“骗术”为何?在她所有面世的作品中,找不到只字解释。 在后来的传言中,人们忍不住猜测,或许,萧红正是将以死相逼与屈服合二为一,才使得父亲暂时松手。 说起来,这“骗术”并无新意,街巷中的女子也时常为之。不同的是,寻常女子以死相逼,多是为了在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中争得上风,有些耍泼的意思 ; 而萧红则是为了更为形而上的理想生活,而且,她是动了真格的。 那一日,照旧的争吵。 萧红不再躺着不语,抑或回敬父亲一句:“谁才不要脸?”她搬出了一位做了修女的同班同学,扬言那将是自己的归途。父亲心下一凉,但表面上照旧是疾风骤雨。一旁的祖父着了急。祖父知道,如果照以往说:“给她拿火车费,叫她收拾收拾起身吧!小心病坏!”终归是徒劳的。年届八十的老人拿出了萧红一般的决绝,若儿子不放手, 他就了了自己的性命。 父亲大约从未料到这一出。 一老一小,假如一个出了家,一个没了命,这样的结局,远比让一个固执任性的女儿去哈尔滨读书要坏得多。 当时的情形如果真是如此,想来,父亲该是脸色灰白,连时而因被这个女儿惹怒而直竖起来的发丝都趴了下来。 也有人说,萧红答应了父亲为她物色的结婚对象,换得了父亲的放行。那个后来出现的汪恩甲,或许在此时就已经入了父亲的法眼。父亲对萧红的阻挠,未必不是源于他对一段门当户对婚姻的看好。毕竟,对于女儿,他还是了解的,一旦撒了手,他不能预知她将飞往何处。 父亲转身离去时,脚步都充溢着怒气。他屈服了。同时,他作为父亲的尊严也被摔得粉身碎骨。 这是萧红无数次逃离中的第一次。甚至,它为萧红短暂的一生渲染上基本的调子—— 从此,她被囚禁于不同的男子身边,先是父亲,后是爱人。挣脱的苦心以及片刻自由的欢愉,最终,都被打入孤寂的寒凉。 人生若溪,坎坷为歌,以灵魂追求爱与自由。爱非救赎,永远做自己,她用“温暖”和“爱”为女性“呐喊”。 萧红身上集中了女性的诸多困惑,她用敢爱敢恨的态度直面一切。 当你被生活折磨得痛不欲生时,萧红会让你解脱。 惊喜相赠:书签×1。 ·从女性独特角度出发,颇能引起女性强烈共情的文本 提起萧红,很多人会用“悲情”形容她,但是本书作者的笔下的萧红,丝毫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因为她走出了一条勇敢和伟大的路。纵然命途多舛,她始终像一个斗士,无论在何种艰苦的条件下,都不放弃对生的渴求和对命运枷锁的反抗。她的一生都在奔走、逃离,她反抗重男轻女的家庭,反抗包办婚姻,更反抗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她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用赤诚热血书写到人生的最后一刻,战乱、贫穷、疾病都没能打倒她,一生漂泊,客死他乡,年仅31岁的人生却留下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了不起的萧红的一生,不需要怜悯。 ·与其他同类题材相比,本传记有着独特的闪光点 1.名人传记+历史追忆:经典永不过时 作家爬梳史料,用灵性之笔,真实还原萧红的多面人生。笔触细腻,通过钩稽史料,以女性视角来描摹萧红的多面人生:她抗争父权、才华横溢、对爱人隐忍、对孩子绝情……作者把萧红31年的人生讲得彻彻底底,明明白白,从而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萧红。 2.强烈的故事性+浪漫的文学性:调性鲜明,好读不严肃 理性的故事架构,浪漫的文学抒情,曲折人生与事业高光相互映照,将故事娓娓道来——作者力图抹去萧红身上被想象力覆盖的重重面纱,还她一个自然的本相、凡尘的面目。 ·解读女性的生存意义,探索人生价值的实现 萧红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呼兰河传》《生死场》《商市街》等等,被称为“东北第一女作家”。在萧红的那个年代,战火纷争,虽然是“左翼作家”团体中的一员,但她跳出了自身的局限性,更加关注人性,书写现实。尤其是从女性的经验出发,发出对生命的强烈感叹,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深入关注,让她的作品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文如其人,她的一生也是解读女性生存意义的一生,探索人生价值的实现的一生。 ·“女性写女性”:80后女作家,以女性直觉+现代视角,开启一场惺惺相惜的时空对话 以女性的直觉、现代的视角,洞察湮没在历史中的细节线索,走近萧红,重现她的成长、情感和事业,展现她的美丽与哀愁,构建与历史对话的当代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