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十年观察/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523/18/20220523184035910.jpg)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中国经济十年观察/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ISBN: 9787514346459
《环球人物》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是国内发行量较大、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综合时政类期刊之一。杂志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高端人物为报道对象,突出全球视野,兼顾时效性、权威性、可读性,一系列重大选题受到读者和业界广泛好评。
吴敬琏,中国经济的“更夫”(2006) 在北京师范大学一栋老式公寓楼里,有这样一套 住宅:除了厨房,每个房间都堆满了专业书籍,以及 一沓沓打印的资料。这套房子被一些知情者喻为“思 想和智慧的‘生产车间’”,而吴敬琏就是这个“生 产车间的工人”。天天都是工作日 一见吴敬琏,明显看出这位77岁的睿智老者唇色 泛紫,与脸色有些不协调。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心脏不 好造成的。吴敬琏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研究员等职,还在北大、中国社科院、中欧国 际工商学院等学校与机构兼有课程,有时一星期连上 四五天课,每天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有好几次都因 劳累过度,被直接从讲台上送往医院。 但吴敬琏的精神状态却好得出奇。“他每天都有 很多工作要做,每一天都调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去投 入繁重的工作。”他的助手告诉记者说:“吴老师一 年365天,天天都是他的工作日,经常要工作到午夜 ,就连我这个比他小46岁的年轻人,都跟不上他的工 作节奏。”辛勤工作使吴敬琏在经济理论研究和中国 改革探索方面的成果日益丰硕。他是我国唯一连续5 年荣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芳经济科学奖 ”的学者,是我国首届“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的获 奖人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获得国际管理学会 (IAM)“杰出成就奖”的学者。 当记者将吴敬琏称为“政府智囊”时,他的助手 却认为将其视为一位学者更恰当一些。“他只是根据 长期的理论研究及深入调研之后,对政府提出了一些 有价值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吴敬琏办公室电话是公开的,他随时欢迎别人打 电话向他反映问题和探讨学术。他的邮箱平均每天都 有上百封邮件,他的助手都会按他的嘱咐一一回复, 并将反映重要问题的信件定期转交给全国政协有关部 门。熟悉他的人说,他的社会责任感已经细化到工作 中的每一环节里了。 记者此前多次联系专访吴敬琏都没有成功。他的 夫人解释说:“他每周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一年有 几百个课时,还有课题研究,还要外出调研。几乎没 有时间在家,有时候晚上忙得都要在办公室里睡觉, 更不用说有时间在家吃饭了。即便回到家,也是非常 忙,我连插句话都难,很多事情只能在吃饭时谈。” “五七”干校巧遇良师益友 1929年,吴敬琏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书香门 第。母亲邓季惺是当时著名的报业家、社会活动家。 少年时代的吴敬琏,喜欢理工科。但随着年龄和 阅历的增长,他发现科学和实业的发展受制于社会制 度和政治环境,在旧的社会制度下振兴祖国举步维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吴敬琏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的巨大高潮即将到来,方才下定决心学经济。事隔多 年后,吴敬琏这样回忆:“革命救国这个政治环境已 经实现了,要做点什么事呢,那就是做经济建设,所 以我就选学经济。” 没有等到形成自己的经济思想体系,“文化大革 命”不期而至,无情地打破了吴敬琏探求经济学的梦 想。那个年代,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被视为“崇洋媚 外”,学习苏联经济学理论又被诬蔑为“里通外国” ,整个经济学领域一片荒漠。吴敬琏也因为议论过康 生,被扣上了“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帽子”, 并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发配”到河南信阳, 在“五七”干校里接受劳动改造。 但正是这段经历,使吴敬琏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 ——顾准。这是一位他非常尊重和佩服的人。早在 1956年,顾准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 律自发调节的观点。改革开放后,吴敬琏较早提出市 场经济理论的观点,跟当初受顾准影响不无关系。 参与市场经济“大争论” 1983年,年逾半百的吴敬琏,只身远赴美国耶鲁 大学,从事客座研究。在那里,吴敬琏这位在国内经 济学界已初具影响力的教授,从本科生的基础课学起 ,系统而全面地研读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此时,国家已经开始推进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 改革,理论界也展开对计划和市场两者关系的探讨, 一些思想观念保守的人认为“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而在大洋彼岸的吴敬琏,已对现代市场经济概念 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那时开始,他 始终坚信:真正的改革应当是市场取向的,即建立市 场经济的改革。到后来,在国家的政策蓝图和大政方 针中,吴敬琏的这一观点多次被体现,而且也得到了 现实的验证。 中国经济改革进入90年代后,理论界又掀起了关 于“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论战,吴敬琏始终 旗帜鲜明地坚持“市场化”的立场和观点,一些与他 观点相左的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吴市场”。 这场争论最终以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宣告结 束,中国从此坚定不移地走上市场经济之路。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