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
作者简介
熊月之,1949年生,江苏淮阴(今淮安)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著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冯桂芬评传》《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上海人解析》《上海租界与近代中国》《上海城市品格读本》《光明的摇篮》《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等,主编《上海通史》《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等。曾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等。
内容简介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立过战功,1927年来到上海。他在工部局工作,历任消防处小队长、消防处工厂督察长,负责检查租界工厂的防火措施。他在上海首尾11年,直到1938年离开。 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使艾黎对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心生同情。首先,上海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让艾黎感到无比吃惊:“除外国人居住区一般生活水平很高外,城市里似乎到处都有乞丐。我每日吃住所在的地方,有着豪华的俱乐部、时髦的汽车、训练有素的仆役。但是,我整天的工作和感情生活,却是消磨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居住的街巷里。那里一家人只住小小一间房,街巷两边摆着一排排的马桶。”上海工人工作环境之恶劣,特别是缫丝业童工所受的折磨,更让他难以置信:许多孩子不过八九岁,每天要在煮茧的大槽前站12小时。他们手指红肿,两眼布满血丝,眼皮下垂。工头手里拿着8号铁丝做的鞭子,在一排排童工背后来回走动。不少童工因遭工头痛打而哭叫。 其次,许多工厂的环境污染,让艾黎无法容忍:搪瓷厂里锑中毒,制作电池铅板时的铅中毒,是两大工业公害。“那些日夜站在抛光盘前的孩子,他们疲惫不堪,手脚上沾满了金刚砂粉、汗水和金属粉末,真是可怜! 他们在无盖的铬缸旁操作,周围没有排除含毒水气的装置。伤口腐蚀到肉里,手脚上有一个个铬孔,在那种糟糕透顶的劳动条件下几乎是治不好的。”由于安全措施很差,事故经常发生。一家赛璐珞厂里没有适当的排气装置,空气中充满粉末,极易引起火灾,一次事故竟死了90人。锯木厂里,电锯没有防护设施,一个工人的身体被拖进机器,从头到脚被劈成了两半。 再次,罪恶的包身工制度,令艾黎永难忘怀。一些包工头是地痞流氓,秘密社团青帮的成员。他们把妇女从贫困的农村地区买来,运到包工头家里,让她们在纱厂劳动,与开妓院的地痞联系,选面貌较好的女工,送入妓院。 以督察工厂安全生产为职志的艾黎,亲历这些恶劣的工作环境与频发的事故,目不忍视,痛心至极。他曾与有关单位磋商、交涉,要求改良工作环境,改善工人待遇,避免或减少事故,尽管也有所改善,但收效甚微。 艾黎利用假期,到中国各地旅行、考察。中国的壮丽河山、悠久文化,令艾黎着迷、欣慕;随处可见遍野哀鸿,时常发生的旱涝灾害,令他震撼、同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反动军阀和地主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令艾黎愤怒;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的品格、敢于斗争的精神,则令艾黎钦佩。 艾黎起初来到上海,并没有久住的计划,但在华一段时间以后,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社会惨状的刺激,驱使他定居下来,为改变这些不平等、不人道状况,尽自己一份力量。于是,他由朴素的人道主义,上升为崇高的国际主义。经宋庆龄等人引导,艾黎参加了由美国左翼记者史沫特莱、德国左翼学者汉斯·希伯、美国医生马海德等人组织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成为主要成员。他们深入大街小巷,调查并揭露广大贫民悲惨生活状态。他们支持中国共产党与进步人士所开展的革命斗争。艾黎在自己的寓所,隐蔽、保护遭受追捕的中共地下党员;秘密装设电台,以便共产国际中国组织与正在长征的红军保持通信联系。他用自己的汽车、后来用工部局消防队汽车,帮助中共地下党转移人员、传送情报,帮助宋庆龄处理许多具体事务,包括秘密转移武器。他还跋涉于西安、太原、北京与上海之间,帮助中共地下党兑换货币,购买紧缺药品与医疗器材。1938年5月,艾黎正式辞去待遇丰厚的上海工部局工业督察长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工合”运动。从1938年至1942年,他奔走大半个中国,将各地工合组织发展到1500个,援助了20多万失业者和难民,产品供应军需与民用。20世纪40年代,他在甘肃省山丹县创办培黎工艺学校,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讲实干的技术人才。1949年后居住北京,主要从事写作,向全世界介绍和宣传新中国。1987年12月27日,艾黎在北京逝世,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艾黎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士,近代中国极端的贫富两极分化,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掠夺,反动当局的残暴与腐败,让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正是在近代上海城市集聚与文化洪炉的强烈作用下,艾黎改变了人生轨迹,改变了政治信仰,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特别的光彩。 在熊月之教授笔下,近代上海多元纷呈的都市生活,如清明上河图一般,沿着洋泾浜,沿着苏州河,沿着黄浦江,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画卷之上,平房与洋楼、大褂与西装、中餐与西餐、煤油灯与电灯、井水与自来水,穿巴黎新款时髦衣衫的法国人乘着黄包车,与西式马车中的中国官太太打了个照面,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的钞票混杂在集市中,洋泾浜英语的词缝间传来几句弹舌的德语,都市生活的斑驳细节纤毫毕现;而画卷深处,则处处体现着文化交流背景下市政和社会风貌的变化,居民求真务实的风尚,以及文化交流互鉴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