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系列/卓越教师教育精品丛书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系列/卓越教师教育精品丛书
作者: 编者:陈秀玲//张洁|责编:胡云志//任俊红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7.30
折扣购买: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系列/卓越教师教育精品丛书
ISBN: 978703037856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绪论
  语文,从学科门类上讲,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其学科特性上讲,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俗地讲,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实用工具),又是文学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继承、积累和开拓精神文化财富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基础性和拓展性是独特的,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语文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简称教育部)公布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根据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有过多次修订和改革,对语文学科教科书的选编和编辑也做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改革。梳理和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不仅对了解我国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等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建立我们对整个语文教育体系历史和改革发展方向的认识,同时,它也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教材分析技能与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主要依据。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认真分析文本选文,明确每篇选文、每个单元乃至每套教科书的教学目的,能够依据学生实际选择和处理文本教材,是教师专业技能的基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环节,而且对教学的全过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简单地说,只有既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又能从局部上分析教材、处理教材,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体现语文教材的精髓所在。结合这三者的特点,本书将读者主要界定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学生以及语文学科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同时,作为研究所用,本书也可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新课程研修的教学用书以及教学参考书。
  1. 教材编写缘由
  (1)编写《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材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彰显师范特色、落实免费师范生培养目标以及实现“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战略需要。
  200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再次明确表示要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在教育战线和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免费师范生政策反映出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对师范教育的重视。通过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既可以提高师范专业的吸引力,代表着国家的一种期望和对师范生的优惠;又能吸引优秀青年选择师范专业,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也是推动此书编写的重要原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具体内容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通过积极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化培训。
  不论是免费师范生政策还是“国培计划”,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师范院校的社会职责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崭新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师资的重任,如何强化师范性,构建具有师范特色的课程培养模式,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远程培训提供师资、教材和相关的硬件条件,也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彰显学校教学特色、落实免费师范生政策,落实“国培计划”的集中课题。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师范教育基地,自有教师教育课程以来,不仅开设了齐全的、与基础教育一致的课程门类,而且一直都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教师培养,还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明显教师教育特色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各科教学技能训练等。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仅仅用于满足本科教学,其研究性、专业性以及国际化方面都略显不足。更重要的是,2012年免费师范生的继续培养即将开始,面对数目庞大、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教材建设还远远落后。因此,要建设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是学校编写本套教材的原因。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是针对语文这个学科具体内容而言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重要内容。理所当然地,它也被纳入整个培养方案,成为实现本专业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该说,不论是课程开设,还是课程的研究性内容讲授,对教师而言都将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将致力于对免费师范生的继续培养以及落实国家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同时也将在此次考验中努力改进,不断完善。
  (2)编写《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材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要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使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也随之开始修订。新的课程标准在各个方面都有全新的认识和发展。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教学的过程以及设计与评价等,都有了崭新体现。其理念、思想,以及具体的教学需要是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语文教师们更新思想,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
  所有这些新的形势和政策,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新的挑战和认识。现在已经有越多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类事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师必须经过职前训练、在职培养和职后再训等几个方面的结合,才能逐步习得教师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素质,发挥其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在新基础教育改革思想的引领下,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学能手”等的代名词,整个基础教育领域正逐步形成教师反思型、教学研究化、教师教育发展专业化的趋势。换句话说,对于更多的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而言,基本的技能需求已经渐渐弱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将课程内容专业化?如何将最新最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最新的课程改革成果融入自身的教学?又或者如何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如何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教师个体?
  作为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具备“新课程”中要求的素质呢?纵观我国语文学界近年来的考察和培训情况,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现状并不乐观。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脱节,仍然停留在“穿新鞋走老路”的阶段,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成了两张“皮”,具体表现在原有的专业知识与新课程的教学不相适应、知识与能力滞后于当前的教材要求。例如,新课程教材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师并不能把握好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以至于把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当成了简单的调查、辩论甚至是春游、秋游等,缺乏语文性;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认识不足,对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不能正确把握和引导;缺乏一定的教学研究意识,疲于应付平时的教学;对教学媒体的使用欠妥;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对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认识模糊等等。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想更上新台阶,对新课程的思想不了解、教学模式单一,都将成为其发展的巨大阻碍。
  对于我国教师发展和培训来讲,想要将最新的成果和经验通过最有效的方式与各位教师共享,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就必须将课程学习培训与新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从我国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实施评价来看,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很多教师依然对新课程,对新教材缺乏一定的认识,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以及与教学的结合。
  总之,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如果不能与教师的培训和发展结合起来,一切皆为空话。“新课程改革该怎么教,怎样教得更好”,成为所有教师思索的一件事情。它虽涉及方方面面,但核心环节还是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而这些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要落实到课程学习和日常教学行为训练之中,这也是促成本书编写的重要原因。
  (3)编写《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材是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设语文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开拓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师培养模块的需要。
  2011年10月,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特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本次标准的出台正式将教师教育课程规范化,从教育类课程出发,对教师教育课程定义,并提出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制订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方案,以及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框架型依据。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特别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也就是说要强调教师教育类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导作用,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体知识结合起来,实现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有机结合(表0-1,表0-2)。
  表0-1 教师教育课程模块1
  表0-2 教师教育课程模块2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实际上也是多年来教师教育基本框架和课程门类发展不够规范的结果。有人曾把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作为己任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与其他类高校的课程结构相比,发现最大的区别仅仅在于必须设置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类(含学科教育类)课程而已。而实际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科学的繁荣,这些课程已不能适应高师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也预示着教师教育平台课程体系的规范化以及重大发展趋势。近几年来,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对高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教育类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有所提高,教育类课程门类也有所增加。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从“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分离出来,就是一个重大举措。应该说,该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标准实施的具体化,更是将教师的具体需要与当前社会形势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相互结合的产物。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以及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都比较普遍地存在对基础教育改革情况了解偏少、参与偏少的问题。加强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养,尤其是加强其对于新课程改革内容和新教学理念的认知,既是课程改革对未来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国际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