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略(兵战商战智慧全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兵略战例】 戚家军鸳鸯阵大破倭寇双刀阵 倭寇在入侵的初期,几乎战无不胜,主要原因在于战术的优势和武器的 精良。他们能极其熟练地使用双刀,并且和近旁的伙伴保持密切的联系,互 为呼应,协同作战。史载:“倭寇临阵,惯用双刀,手舞双刀,刀长五尺余 ,手腕运动,开锋甚长。其刀飞,通身如雪,无间可击。” 所谓双刀,其实是一长一短配合使用。明人周楫的《西湖二集》卷34《 胡少保平倭战功》中讲道:“原来倭寇交战时,左手持着长刀杀战,却不甚 便利,其右手短刀甚利,官兵与他交战,只用心对付他左手长刀,却不去提 防他右手短刀。所以虽用心对他长刀之时,而右手暗暗掣出短刀,人头已落 地矣。胡宗宪细细访知此弊,下令军士专一用以对付他右手短刀,因此得利 。”同类记述还有很多。同时,倭寇最善整磨刀身,使之经常保持光亮锋利 ,作战时可以立断坚韧,在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也给明军造成了极大的心 理威慑效应。最喜欢采用的作战队形是所谓“蝴蝶阵”。郑若曾《筹海图编 》卷二云:“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为号,众皆舞刀 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视则从下砍来。” 由于官军屡战屡败,朝廷不得不调集武艺高强的少林僧兵和勇猛剽悍的 土司兵与倭寇作战,但也无济于事。 对于日本刀的这些长处,一些优秀的明朝将领,都曾认真加以研究,寻 求对应办法,同时也用心引进其刀法,借以提高明军的战斗力。这中间,戚 继光具有荜路蓝缕之功。戚继光不愧为一位精研覃思、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 。针对倭寇善于各自为战以发挥长刀优势的特点,他从民间武艺中吸取了大 量技艺,创制了“长短兵迭用”的“鸳鸯阵”法,以集体的“齐勇”来对付 单个倭寇。 鸳鸯阵的基本阵法是以12人为一队,最前面的一人是队长,次两人持牌 ,一持长牌,一持圆牌。长牌圆牌面积大,可防敌人的倭刀、重矢,并掩护 后面的队伍继续前进。其他9人的配备是这样的:再次两人持狼筅(用竹做的 一种武器),再次4人持长枪,再次两人持短兵器,最后一人为火兵即炊事兵 。这个阵法在作战时“二牌并列,狼筅各跟一牌,长枪每二支,各分管一牌 一筅。短兵防长枪进的老了,即便杀上。筅以救牌,长抢救筅,短兵救长枪 ”。这种阵法;不但行动灵活,并有较大的杀伤力。 鸳鸯阵队列的根据,是按士兵的体质不同,编成一个战斗小组。如力气 大有胆识的可以持牌,身体健壮的可以持狼筅,按士兵各自的特长,持不同 的兵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士兵的战斗力。这种阵法,还可以因时变化,一 队可以分成两队,叫两仪阵,人分成两队,兵器也随人各分成两队。还可以 由两仪阵再变成“三才阵”,队长居中,两边配以两狼筅、两短兵,左右两 冀各有一牌、二长枪。这样一个队列,就是把纵队变化成横队,12个人同时 在一条战线上展开。 鸳鸯阵后来又配上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组成步兵大营,下分前、 后、左、中、右五营,如遇敌人的大部队,前营正面出击,左右两营由两侧 配合,中营居中指挥,后营是预备部队,或作伏兵,或作支援、策应。 戚继光所招募的士兵大都属于淳朴可靠的青年农民,而“鸳鸯阵”的战 术,也是针对这些士兵的特点而设计的。他曾明确地指出,两个手持狼宪的 士兵不需要特别的技术,体力过人就足以胜任。而这种狼宪除了扫倒敌人以 外,还有隐蔽的作用而可以使士兵壮胆。 士兵入伍以后,即按鸳鸯阵中所定位置一一编好,不得任意改变,违者 严罚。每哨、每官、每总也都在军中占有特定的位置,整个军队军纪严明, 便于指挥,联成一气,进退犹如一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胡宗宪的指挥下,明军对舟山附近的倭寇发 起进攻。戚继光奉命前往温州狙击倭寇。在瓯江北岸,戚继光率军将倭寇阻 截了下来。但是倭寇根本不把戚继光放在眼里,明军将领败在他们手下的已 经不胜其数。于是众倭寇挥舞这双刀向明军恶狠狠地扑来,气势着实嚣张。 戚继光的军队本是新军初练,不免有些畏惧。但是戚继光不为所动,沉着下 令士兵摆开鸳鸯阵准备迎战。藤牌手和大枪手听令做好了迎敌准备。 倭寇看到明军阵前列开了一排排的藤牌手,可是他们并不把这些放在眼 里。他们以前也与类似的明军交过手。他们知道,藤牌手一手使藤牌,另一 手使刀,根本不如他们双刀来的灵活迅猛。冲锋的倭寇满以为只要一阵猛冲 ,明军就会立刻崩溃逃窜。可是就在他们双刀还够不着藤牌的时候,突然明 军从藤牌后面伸出一杆长枪来,直刺倭寇的胸口。逢此突变,倭寇当时即被 刺倒数十人。后继的倭寇冲上来全力与长枪交锋,却冷不妨,藤牌手的单刀 又从近处夹击上来。倭寇一时不知如何应对,难以抵抗,伤亡惨重。倭寇头 目见势不妙,一声呼哨,带队纷纷撤退。明军顿时士气大震,各哨一齐杀出 ,大获全胜。 但是败退的倭寇并没有意识到明军的新式战术,以为只是一时大意所致 ,如果认真对付,戚继光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于是他们重新集结队伍,认 真地派兵布阵,再一次向戚继光的部队杀来,妄图一洗前耻。可是他们又一 次在藤牌前败下阵来。他们的双刀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在戚家军的藤牌、长 枪和单刀面前挥舞双刀的倭寇只有被屠戮的命运。这时他们才意识到他们贯 用的双刀遇到了克星,他们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明军可怕的战斗力。 【活用经典】 “对症下药"与“因材施教” 华陀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 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华佗传》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州官倪寻、李延同时请华佗看病,他 们两人都说是头痛发烧,身体不适的感觉也是一模一样。华佗为他们诊断病 情之后,给倪寻开的是通导的药,但是给李延开的却是发散剂。二人不解, 责问华佗。华佗回答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是由内部 积食引起的,因此要用泻药,而李延的病是因外感风寒引起的,所以用的是 发散剂。你俩的病因不同,自然得对症下药,用不同的药方治疗。两人按方 服药,果然药到病除。这就是“对症下药”。 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 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因材施教”一词,源于朱熹对孔子教学实践的概括,他说:“孔子教 人,各因其材”。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师长 。他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 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 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 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以马上实行。冉 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武过人,所以 要中和他的暴性。” 子路性子急躁,问“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劝他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情和缓,问同样的问题一“闻斯行诸?”孔子 就教他“闻斯行之”,不要犹豫。这就叫“因材施教”。 【兵略智慧】 无论是戚家军的“原授器”篇,华佗的“对症下药”,孔子的“因材施 教”,都是同一个主张: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观点与我们每一个 人都并非陌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运用它的却寥寥无几。须知事物虽 有同,却也有异。只看到同,一干事情俱用一种方法是一种处事之道;既看 到同,也看到异,各事物差别处理,又是一种处事之道。自然,前者比后者 省事得多,但是,这也恰恰是造成平庸与卓越之差别的根源所在。 P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