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从石板经济到数字经济的传承与创新)/数字经济和科技丛书
作者简介
龙白滔: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区块链技术和数字经济独立研究员,数字资产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第一本Libra专著作者之一,连续创业者。曾创立知象科技,专注于金融云计算、量化投资和机器学习等领域,从启赋资本获得2750万人民币投资;曾担任中金甲子投资基金首席技术官;曾任万向控股旗下通联数据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战略官;之前曾在埃森哲咨询和IBM全球咨询服务部门担任金融服务领域的高管,曾代表埃森哲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一代交易系统项目总设计师。
内容简介
导论:还原货币历史真相, 以科学的态度发展数字经济 第一节?缘起和概述 人生总是这么有趣,作为长久以来对码文字和画演示文档深恶痛绝的计算机博士,我竟然现在要写人生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专著,而且是在一个与我10年计算机博士教育背景和15年金融科技职业和创业生涯看起来相隔遥远的领域。我将在这本书里面讨论货币的起源、通证经济理论、货币竞争要素和全球体系、以Libra为代表的全球稳定币和以中国的DC/EP为代表的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治理、监管和公共政策影响等,就是不讨论技术。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激发了全球范围对数字货币/稳定币的关注,我应邀撰写了《从货币金融体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评价Libra》一文,发表于巴比特。迄今为止,此文仍然是中国互联网上阅读量最高的有关Libra的主题评论,也有幸此文发表后被收录进由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老师领衔的数字资产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全球第一本Libra专著《Libra:一种金融创新实验》(以下简称《Libra》)。 2019年8月,《Libra》新书发布之前,朱老师希望我在年底之前完成一部个人专著,并表达了对《Libra》出版的遗憾:时间仓促,在6月底之前截稿,因此大家对Libra相关的问题研究有待深入;新书也没有给予更广泛的话题,例如央行数字货币等足够的讨论空间。我向朱老师表达了忐忑,认为自己尚不具备驾驭这些话题的广度和深度并形成一本专著的能力。朱老师拍着我的肩膀鼓励我:“你之前的文章体现出你做研究足够深入、洞察足够深刻、文字表达足够充分,你要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力。” 在朱老师的鼓励之下,我开始投入这本书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快速变化、充满活力的领域,从2019年8月到现在,经历了多个话题的讨论和演进,包括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及其中国版本的DC/EP、Libra监管困局、全球稳定币的监管共识等。这本书集结了过去半年研究、思考和写作的成果,一部分内容已经通过各个媒体,如财经、财新、巴比特、火星财经等得到广泛传播,一部分内容是基于已经发表内容的修改,一部分内容属于首次发布。 媒体的好处是短时间内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但缺点是时效性太强,短暂的传播热潮之后读者不容易获得作者系统和完整的思想。我对自己所撰写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降低了内容创造和传播的门槛,也显著提升了读者选择优质内容的成本。自媒体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读者的“快餐、速食”阅读习惯做了“优化”,也限制了我的文章的传播,例如选题、篇幅、深度和写作方式等。我倾向于选择根本性的问题而非追逐短期热点;喜欢在一篇文章里用足够的篇幅把一个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和全面,而不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很多碎片,通过看起来“易读”的短文字去迎合读者的阅读和传播习惯;倾向于深入分析而非流于表面或口号式的,也喜欢把自己尚未想清楚的问题抛给读者供开放地讨论,这也可能让读者视阅读我的文章为畏途;倾向于使用严肃和严谨的写作风格,因此文字可能缺少一些温度和亲和力。不过,我一向坚持,只有经历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内容才能真正变成一个人的知识。因此,我认为通过一本书比通过互联网、自媒体能够让读者更系统全面、更有效地理解我的想法,这样我的文章能够给大家的工作有实际的影响力和价值。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没有人可以真正预期在第三个十年会有怎样的事件影响和改变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体系。但是,人们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还要继续,货币在未来十年没有可能消失,只是货币在未来十年会有重大改变,所有的端倪已经全面显现。本书的价值与意义正在于此。现在到了将货币置于一个历史大视野下考察,寻找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全方位差别,展现人类货币演变的趋势的历史时刻。但是,现存货币理论不足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所以,需要引进新的思想资源,用以启发、诠释和认知货币的演变、现状与趋势。也唯有引进新的思想资源,本书的主线——数字货币——方可得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