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至上(来自中国重载第一路的报告)

国家至上(来自中国重载第一路的报告)
作者: 林小静|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49.10
折扣购买: 国家至上(来自中国重载第一路的报告)
ISBN: 9787203135869

作者简介

林小静,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太原市宣传文化名家“蒋殊文学名家工作室”核心成员。曾出版长篇小说《静静的桑干河》和长篇纪实文学《火车来了》(2016年山西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发表中篇小说《蓝手帕》《3202之恋》等作品。电影剧本《静静的桑干河》获2019年中国工业文学大赛剧本一等奖。

内容简介

一、大国忧思 1983年3月11日,新春佳 节刚刚过去不久,人们还沉 浸在阖家团圆的欢乐中,聊 着除夕中央电视台那场首次 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畅想 着新一年的愿景。 这一天,北京首都国际 机场,一个由13人组成的考 察团,带着一个大国的忧思 和期盼,登上飞机,开始了 异国之行。 银色飞机在巨大的引擎 轰鸣声中,沿着跑道腾空而 起。随即,如苍鹰一般翱翔 在蓝天白云深处,向南而去 。 舷窗外,大朵的云彩时 而如汹涌澎湃的巨浪,时而 如屹立不倒的冰川,时而又 像极了奔腾不息的千军万马 。它们被飞机冲开后,又很 快紧紧地聚拢在一起,形成 一道壮丽、奇妙的景观。 机舱里,大多数乘客都 被这难得一见的美景所吸引 ,纷纷朝舷窗外望去。 与这些乘客不同的是, 考察团的13人却无心欣赏舷 窗外这变幻莫测的云层。此 刻的他们,内心虽然既紧张 又激动,但呈现在众人面前 的,是极其安静地沉思,或 者轻声细语地讨论。没有人 知道,他们在沉思什么、讨 论什么,更没有人知遁,这 13名乘客,是什么身份,又 担负着什么任务。 只有他们知道,自己担 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 这个重任,仅从他们考 察团的名字上,便可感知出 其特殊性——中国重载单元 列车考察团! 彼时,“重载单元列车” 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还是一 个十分陌生的词语,只有为 数不多的几位领导和专家知 道,而这种运输模式,早在 20年前,便被美国率先创造 。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 、巴西、苏联、南非等国家 争相效仿,逐步在各自的国 家大力推广这样的重载运输 。 重载运输到底有多“重” ?此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 准。直到国际重载协会成立 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6 年,国际重载协会才对重载 运输做出如下定义:列车重 量至少达到5000吨,轴重 21吨及以上,单线年运量 2000万吨及以上。 以我国此时的实力,要 想与别的国家一样发展重载 运输,困难实在是太大了, 但我国的国情,又是如此迫 切需要这样一条重载铁路。 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初 的人们,最难忘的莫过于那 场扑面而来的改革春风,它 给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注 入了勃勃生机。万物复苏, 百废待兴,我国工农业生产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向前 发展。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 的工厂,似乎在一夜之间, 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改革开放的中华大地, 处处百舸争流、干帆竞发, 激隋燃烧。 然而,与这种发展势头 不相适应的,是能源与交通 之间的紧张状况。改革的步 伐,遇到了“瓶颈”,前所未 有的“工业饥渴症”开始困扰 大半个中国。 解决“工业饥渴症”的唯 一办法,就是提供足够的能 源,以保证全国各地的每一 个工厂、每一台机器都能正 常运转,甚至高效运转。 可我国此时的能源和交 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有资料显示:1979年9月29 日,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 上明确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出 发,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 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要坚决缩短基本建设战线 ,集中力量加快农业、轻纺 工业和燃料能源、交通运输 等薄弱环节的生产建设。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