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荒原同行(译文纪实)
作者简介
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从1963年起,他一直为《纽约客》撰稿,他大部分书的素材都脱胎于为这份杂志撰写的报道中。麦克菲曾四度入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作品提名,并于1999年获此殊荣。他被公认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 的开拓性人物,2008年,美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George Polk Awards给他颁发了职业成就奖,以表彰其“半个世纪以来对于美国新闻界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
内容简介
冰川峰荒原。小木屋矗立。百米外的土道,绵延 穿过喀斯喀特山脉。时值仲夏,森林中孤零零的小木 屋,眼望着十分突兀。虽然不过是三平米半见方,却 实实在在有两层,上面还有一个高耸的尖屋顶。在屋 脊之上,还架着一根三米长的木杆。一把雪铲绑在木 杆顶端。在这样一个清凉的夏夜,那些在木屋前卸下 肩上重负的登山客们——正像我们五位现在这样—— 抬头就可以看到那把雪铲,想象有人在十多米之上的 雪地中跋涉,先得找到这把雪铲,还得一铲一铲挖到 门边,不由人心中肃然。这就是奇兰县的雪况调查队 在冬天里要使用的小屋。他们得在下雪时测量积雪深 度和雪密度,并估算出融雪时的大致径流。这是因为 在华盛顿州这一带,会积起超乎想象的、超大量的雪 。而他们从事的工作,对居住在山脚下的人至关重要 ,其影响甚至超出了整个山脉地区。 我们当然不是来做雪况调查的。我们都累坏了。 从下午三点开始,我们已经连续攀爬了十二公里左右 的上坡路。我们中间,一个六十多岁,一个五十多岁 。在这仍显寒冷的山区里,这样一幢小木屋对于我们 整队人来说不啻是个天堂。除非是在仲夏季节,否则 那土路根本无法通行。为了这次旅程,我们不得不等 待冬雪融化。小屋登记簿上的一条记录表明,就在前 一周,也就是8月5日,这里还在下雪。把我们吸引到 喀斯喀特山脉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人都把它们看 做是美国境内最美丽的山脉。有一小部分人甚至坚持 认为,这些由火山堆积,又由冰川勒划成形的巨型锥 形山峰,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山脉。1964年,美 国国会将这片山区和另外几个地区拨为永久性荒地, 甚至不能开辟为国家公园。除了在极端紧急的情况下 ,任何类别的机械不得入内。永远不得开发,不得改 变用途,不得采伐。然而,在这个叫做《荒原法案》 的规定之内,有一个被称为“采矿例外”的条款,即 所有已获准的开采项目将得以继续开发挖掘,荒原地 区的新的开采申请在1984前仍有可能获得批准。在冰 川峰脚下,就在这片荒原的中心,是一个宽度为八百 米的铜矿脉。肯尼科特铜业公司对这部分矿藏握有开 采权,可以在任何时间开挖。我们想趁该地区仍然在 原始状态时,到这鱼来看看。其他人都让我代他们在 小木屋的登记簿里注上他们的名字:查尔斯·帕克, 地质学家,矿业工程师,他认为如果在白宫下面发现 铜矿,那么白宫就该移走;戴维·布劳尔(David Brower),被美国国务活动家、联邦议员斯图尔特· 尤德尊为“本国环境保护前沿阵地作用最大的个人” ,也是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领导人;拉里·斯诺和兰 斯·布里格姆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他们协助 安排行程,必要时或许还得实施急救。 一只老鼠从木屋地底下蹿了出来,在背包间急速 钻动,然后又蹿回到木屋下。我们拾了些干柴,还打 来了水。木屋旁有一挂小瀑布,水流湍急,一泻而下 。我们都换上了暖和的衣服和轻便的鞋子。一直穿着 斜纹布短裤T恤和灰色意大利皮靴走路的布劳尔,换 上了长袖的格子衬衫、布裤和一双篮球鞋。虽然体型 有些走形,布劳尔仍是一个颇有魅力的人。他身材高 大。他有着粗壮的骨骼,结实的手腕,健壮的脚踝。 他脸色红润细致,俊朗英气,五官精致,比例匀称, 只是都小了点,相对他的体格而言可说太过精巧,或 许这正表明他内心情感的细腻。他的声音平静深沉, 极具说服力。牙齿洁白,微笑令人愉快。他当时快六 十了,一头白发凌乱无序。十九岁那年,布劳尔从大 学退学,然后一头扎进内华达山区。他一生都在捍卫 这些山脉以及他所体会的它们所象征的意义。一个极 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正是他对山脉的挚爱,把他早 早地从它们身边远远拖开,拖进了被称为摩天大楼的 办公楼中,拖进了国会的走廊上,拖进了临时办公的 酒店房内,拖进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直至形神俱疲 (在环境保护的术语中,“战斗”是环保主义者最重 要工作,而环保读物则是“战斗阵地”)。由于常年 攀登,布劳尔的皮肤带着山地红,每当他脱下湿透的 衬衫时,就能看到他腹部的肌肉格纹。又有一只老鼠 从地底下爬出,环顾四周,鼻尖颤动,然后跑掉了。 P3-5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