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之辩1932-1972(上、下)
作者简介
爱德华·纳尔逊(Edward Nelson)是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货币事务部门的经济学家,他是美国数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他以数学物理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工作而闻名。在数理逻辑中,他指出因其内集论以及对超精细化和算术一致性的观点。在数学哲学中,他提倡形式主义的观点,而不是柏拉图主义或直觉主义。
内容简介
"前言 本下册是著作《美国经济之辩:1932 —1972 年》的完成。下册的全部内容都是本书第三篇“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岁月:1951 — 1972 年”的继续,而第三篇开始于上册的第十章。 正如上册所论述的那样,弗里德曼到 1951 年牢固地确立了作为一位货币主义者的地位。第十章探讨了弗里德曼在 20 世纪50 年代——他的货币主义时期的第一个十年——所从事的活动和辩论。下册的五章涵盖从 1961 年开始到 1972 年结束的 12 年岁月。这一时期是从肯尼迪总统就职开始的,而弗里德曼将肯尼迪在 1960 年的选举获胜归因于美联储在 20 世纪 50 年代晚期无意中对货币政策进行的急剧紧缩。? 正如第十一章将要讨论的那样,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事件最初似乎对弗里德曼正在提出的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批评——以及货币数量论的相应复活——的成功极为不利。肯尼迪政府比先前的美国政府持有的经济理论与政策观念具有更明显的凯恩斯主义倾向,而美联储的资深官员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对弗里德曼的著作持有否定性的看法,或者公开声明几乎不熟悉它。但是,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学方法从 1963 年起引起巨大的关注。在 20世纪 60 年代晚期,这种形势的急剧变化明显体现在弗里德曼于1966 年被聘任为《新闻周刊》的专栏作家,在 1967 年被提升为美国经济协会的主席,以及尼克松政府在 1969 年提出的经济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弗里德曼的著作。? 在 1980 年哈佛大学经济系举行的圣诞节聚会中,马丁·费尔 德 斯 坦 以 一 首 论 弗 里 德 曼 的 诗 —— 题 为“ 六 十 年 代 的 一夜”——的形式,轻松愉快地回顾了这种事件的转变(Feldstein 1981)。费尔德斯坦不仅描绘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在 20 世纪60 年代初的成功画像,而且描绘了他们的沾沾自喜和目中无人的画像:“保罗有他的教材,艺术有他的空白,让他们的大脑放松下来,为了长长的战后小憩。”一旦这种舒适的环境被猛烈扰乱,费尔德斯坦评述说,“他们立刻就知道,必定是米尔顿的到来”。? 费尔德斯坦描述了弗里德曼开展的研究,不仅顺便提到弗里德曼与施瓦茨的《美国货币史》,而且顺便提及弗里德曼与梅塞尔曼表明货币与收入的关系比财政乘数的关系更加稳定的著作。? 他继续指出弗里德曼在 20 世纪 60 年代对经济学界有力陈述的主题:“那条叫菲利普斯的曲线,它真的是直的,还有那基金的成本哟,就是实际利率。”? 费尔德斯坦的诗在聚会上得到了好评。但是,这首诗确定无疑在他的一些资深哈佛大学同事之中引起了不愉快的回忆——也许最明显的是詹姆斯·杜森贝里。他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辩论中被安排来反对弗里德曼的凯恩斯主义者之一。 不过,从其他两所主要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来的凯恩斯主义者,在 20 世纪 60 年代爆发了反击弗里德曼的主要战斗。保罗·萨缪尔森在这场反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尽管主要是以媒体论坛的形式做出贡献的(包括他在《新闻周刊》上的专栏文章)。在研究文献中,弗里德曼的主要凯恩斯主义对手就是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要着重讨论的两个人物:詹姆斯·托宾和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当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的敦促下在 1971 年强制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时,接受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和自由市场的思想就遭遇了严重的挫折。这些管制措施在整个1972 年依然有效。管制措施的强制实施,公众对这些管制措施的接受,以及政府官员对那些推动这些管制措施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的采纳,所有这一切都似乎意味着对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提出了强有力的反驳。本书在 1972 年 12 月结束时所提供的叙述表明,他的影响力和身体健康都处在低潮期。? 虽然弗里德曼在 1973 年快速地恢复了身体健康,但是,他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力的恢复却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这一过程持续到了20 世纪 70 年代的其余时期。" "一代经济学大师与其反对者的观点交锋,再现了经济思想史领域伟大的经典对决。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选择的争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区分。 针锋相对的世纪智力对决引人入胜,核心议题贯穿政策实践的历史领域。经济学家的智慧基于思想重复和事实更新,新经济理论的诞生源自思想的整合与创新。 拒绝远离经济学传统的空中楼阁,让新理论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进。经济学研究魅力在于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善世界;其在不断接受新检验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修正和完善;接受批评是促进学术进步和政策改进的重要力量;远离它,庞大的思想体系将无法得到补充和完善。"